-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Copy pathfeed.xml
603 lines (242 loc) · 136 KB
/
feed.x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rss version="2.0"
xmlns:atom="http://www.w3.org/2005/Atom"
xmlns:content="http://purl.org/rss/1.0/modules/content/">
<channel>
<title>そして、次の曲が始まるのです</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link>
<image>
<url>http://caoyu-yiyue.github.io/icon.png</url>
<title>そして、次の曲が始まるのです</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link>
</image>
<atom:link href="http://caoyu-yiyue.github.io/feed.xml" rel="self" type="application/rss+xml"/>
<description>夢は現実の続き 現実は夢の終わり</description>
<pubDate>Sun, 07 Jan 2024 03:30:44 GMT</pubDate>
<generator>http://hexo.io/</generator>
<item>
<title>Meta Idol, Neta Idol</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4/01/07/meta-idol-neta-idol/</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4/01/07/meta-idol-neta-idol/</guid>
<pubDate>Sun, 07 Jan 2024 03:11:10 GMT</pubDate>
<description><p>2024 年红白歌会最华丽的现场之一,来自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e411S7Px/">YOASOBI 的「アイドル」(Idol)</a>。在这个满场集结东亚顶级 Idol 的大 Party 里,NHK</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2024 年红白歌会最华丽的现场之一,来自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e411S7Px/">YOASOBI 的「アイドル」(Idol)</a>。在这个满场集结东亚顶级 Idol 的大 Party 里,NHK 显然想把它做成 Idol 的主题曲——各家 Idol 纷纷上场秀一段舞——尤其还在间奏中腾出一段给各个团表演——演出效果自不必多说,眼花缭乱热闹非凡,单是集齐这些人,也是再难复刻的稀有现场——这才是新年该有的演出。</p><p>「アイドル」来自去年大热的动画「推しの子」(我推的孩子),作者赤坂明继辉夜大小姐的成功之后的人气新作。我对赤坂明额外的意外认知来自他参加 VTuber 直播,印象中至少和白上吹雪、犬山玉姬都有联动过。作为圈子内活跃的作者,理解 Idol 文化自然也是水到渠成,「推しの子」自然也是成长自二次元和偶像宅现实生活里 neta Idol 的好作品。</p><p>而现在,这个 neta 作品和它的 meta 联手,完成了一次溯回源头的新共振。正是有扎根在圈子里的活跃创作者观察到时代风景,画出有趣的作品,衍生出流行的动漫和音乐,再最终塑造了更壮观的时代风景们的同台共演,再次成为时代风景的一部分。能看到这场华丽的演出,让人觉得最终还要感谢赤坂明独到的眼光和创作功力。虽然我对东亚偶像并不感冒,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次演出依然相当有趣。50 年后回看,这场舞台或许是 2020 年代偶像文化的 Index,成为一种集大成的文化符号。</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8%80%83%E3%81%88/">考え</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9%9F%B3%E4%B9%90/">音乐</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4/01/07/meta-idol-neta-idol/#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告别的一年</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12/31/%E5%91%8A%E5%88%AB%E7%9A%84%E4%B8%80%E5%B9%B4/</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12/31/%E5%91%8A%E5%88%AB%E7%9A%84%E4%B8%80%E5%B9%B4/</guid>
<pubDate>Sun, 31 Dec 2023 02:40:27 GMT</pubDate>
<description><p>2023 年也要结束了。</p>
<p>疫情的延宕从上一年的 12 月就结束,但我的延宕又延长了 10</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2023 年也要结束了。</p><p>疫情的延宕从上一年的 12 月就结束,但我的延宕又延长了 10 个月。从工作中离开喘口气的生活很轻松,也少不了对着招聘信息的焦虑。但宽裕的时间让人过得更丰富,我总觉得,离职的日子比在工作的时候成长了更多。毕竟工作的底线只是满足其他人的要求,并不许诺个人的成长。但这一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告别——离家的告别、远方生死的告别、再不能见的告别,和拖沓的告别。</p><p>不过依循惯例,我还是想从流水账的源头说起。</p><hr><p>今年也从红白歌会开始。断断续续听着直播,突然被爱缪的歌抓到耳朵。我记下歌词搜了搜,发现是 2017 年就发行的「君はロックを聞かない」。红白歌会是个大杂烩,有年轻世代的歌者、有演歌、有日本韩国女团、有街头长出来的歌手、有 NicoNico 和 YouTube 上活跃起来打入主流的视频主们。感叹果然时代之间异彩纷呈的同时,也看到一种不一样的,没有双轨制和玻璃天花板的异域风景。大概秋天的时候,YouTube 日本连续举办了三天的 YouTube Music Weekend,闪图海报背后,是大批活跃在 YouTube 上的歌手和艺人们。从四平八稳的流行音乐到玄而又玄的视频艺术,即使每人半小时也能唱满三天。今年的红白歌会又有 YOASOBI 又有 Ado,还有并不认识的虚拟男团,大概那些熟悉的 VTuber 们登上年终舞台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向下砍断根系力图造神的,向上生长几时就顶到屋顶的,长在温室就是为了效率化复制和采摘,满足口味和保证安全,没有开枝散叶的余地。于是那些缩在亚文化的圈子里,担心一纸文件就必须另谋他就的朋友们,就算不能把这份职业当成正经工作全力以赴,大概也可以理解吧。</p><p>在被爱缪的歌声踩中之后顺藤摸瓜,我跟着流媒体女王到 YouTube 上寻找传说的 MV,然后在 <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xSiBpUdW4E">「マリーゴールド」</a> 的评论区看到让我印象深刻的热门榜首评论——“我是一位 50 多岁的大叔,但听到你的歌声依然感觉到很感动”。不过,YouTube 的算法是热门和近期混合,今天早就吞噬了它,也不提供检索,以上只是我记忆中的版本。(显然,YouTube 也并不觉得评论是一种值得被保存和能够被随时引用的文本,而是加工给新来用户的饲料填充物——就像互联网对内容的普遍态度。)在听过看过如此青涩、烂漫的 MV 之后,转眼看到这样一句话,给人的感动更进一层。人的年龄的确会增加,口味的确也可能固化,可是有一些内里的悸动,或是还留在年轻的时候,或是还保存在自己身上。直抵人心的作品,也有如此穿透时间的能力。于是我对红白歌会也有了新的看法——它是为了满足各个世代口味才拼在一起的大杂烩吗?或许它正是打破消费主义和细分市场一套论述的大杂烩。就像 B 站的一群年轻人专门跟着石川小百合每年翻山越海,就像去年一起登上红白歌会的 SEKAI NO OWARI 的 Habit——别给自己先分类。</p><p>同样的回响发生在今年夏天准备日语考试的时候。在这条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x4y1N7T8/">听力练习视频</a>下,有这样一条评论:</p><blockquote><p>我是明年退休的老人,去年 5 月不知何故决定学日语了,自己学了标日初中级上下四本,今年突发奇想想去报考 N2……偷偷看了老师的 170 语法,简单易记,尤其哪些接续一定要记住哪些可以不用,受益匪浅。再次感谢。</p></blockquote><p>我突然想起那条在爱缪 MV 下的评论,二位老者在此刻何其相似。这世界上没有什么老了就不该做的,也没什么到了年龄就该做的,尤其是,学习新知识或是欣赏新(旧)艺术,从来没有不合时宜、太新潮或太过时一说。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一种真正的自由。</p><p>是的,今年我又重新开始学日语了。我曾经因为被迫学习这个被横插进自己生活的东西,说恨之入骨也不为过,但离开远看或者终于等到了眼界开阔到明白学语言的意义之后,以及考级不再是必须之后,学语言(不管是汉语、日语还是英语)都有了新的乐趣。考级也就成了顺水推舟的事情,过与不过都无所谓,以及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应试破坏了语感。各位或许已经知道,语言之间并非一一对应,不同的语言覆盖不同的意识范畴,代表着不同的思考方式,构建着不同的世界(这应该是一个更重要的前提,语言不是描述世界,而是建造世界)。知道世界不只一个样子,和见识另一种思维和世界同样有趣而重要,碰巧日语是一门感觉、情绪、「気持ち」含混不清的语言,穿透词汇的包裹和意识直接沟通,更能理解语言作为沟通工具的形态和作用,当然还有语言的极限。考虑语言的极限并穿过语言理解背后的含义,反过来对理解那些看起来更晦涩的学术用语、专业名词又大有裨益、一举多得。</p><p>不过顺水推舟地考考证,也是为了找新工作的时候方便一些。推动我和考证和解,或者转变态度的,来自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大概春天的时候,上野千鹤子老师被《周刊文春》报道曾经结过婚,于是她在报纸上发表了那篇「15時間の花嫁」(15 小时的新娘),因为要帮助友人色川大吉办理临终事宜——但法律规定只有亲属才有权利——于是上野千鹤子登记了和友人的婚姻关系,15 小时后友人便离开了世界。何其荒唐的故事,何其蔑视的姿态!傻瓜的世界就用傻瓜的方式应对,上野老师才是鄙夷地把荒唐制度踩在脚下的勇敢者。</p><p>所以既然有人觉得考了证就是会了什么——尤其是语言这种东西,那我大可以花点时间装扮一下。在这里面尽量给自己学会些东西,也尽量拿一点成绩就好,但要为了它付出再多也就不值得。同样的,我渐渐明白大多数的面试也只是一场表演,我越真诚对方越觉得不对头。大概人们都习惯了对方只是按照网络模板表演一些你攻我守,最后索性就配合一下演出。当然一旦发现好戏开幕,即使节目效果的确奏效,我也只想考虑优先拒绝。所以能够闲这么久,或许也并不奇怪。</p><p>另一个让它并不奇怪的,或许是高企的青年失业率,现在已经(暂时)消失在了统计迷雾背后。年初的乐观和接下来三个季度出人意料的经济冷淡,让几乎每个深处市场经济中的人都有了同此凉热的实感。加入失业大军也是一种别样的田野调查,切身体会宏观经济是如何对每个微观个体都起作用的。富裕的时间给系统看起经济新闻提供了空间,在这个“资产负债表衰退”被频频提起的一年,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现状和日本 90 年代的危机前夜是否相同,或者哪里不同,接下来要怎么办,以及不要怎么办。宏观经济是否在经历资产负债表衰退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我先进入了资产负债表衰退,在不能“还债”之前先努力把恩格尔系数提升到 100%。人们应该都体会到了“消费不足”是怎么一回事,投资停滞在房地产企业暴雷的新闻里,出口下行在海关总署每月的数据上,还有临近年终游戏行业突然被砍掉半个身子。当人们回想 2023 年的时候,这种紧迫和焦虑或许是最挥之不去的底色。站在 2024 年的关口,一切终于有所起色,也只能希望这些紧迫和焦虑,不要再延续更久。</p><p>紧迫和焦虑,或者已经成为抑郁、痛苦,缠绕着更多的人。初冬的一天上午,我刚刚打开电脑,沉默许久的学院群里转发了一篇悼文,曾经颇为活跃、学术成果颇为丰硕,毕业就留任副教授的学长,在 5 月份就投身大海……我说不出那种震惊,即使此刻重新提笔想起这件事,依然悲从中来。我试图想起最后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似乎是去交论文的路上,偶然在教师办公楼之间的小亭前面,可是那之后我还有见过他吗?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是我来到学院上第一节课的老师,上当时的我觉得难上天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如果没有他,我大概不会对概率论和统计学有什么额外的兴趣,也不会几次三番地把同样的知识嚼了一遍又一遍,也不可能知道所谓的用概率的方式思考是什么意思。另一边,也是他在课上带着我们最先接触了编程,如果不是如此,我大概也不会生出兴趣拿出后来八九年的时间去学技术。再后来,他也常常出现在客座老师的课堂上,和我们这些本科生们一起听课讨论。读研之后,我在办公室帮忙,时常和他一起开会——我大概是我们这一届和他接触最久的人。这样一个文理兼修,影响了我人生观和职业兴趣的人,就这么突然地、远远地、不容分说地告别了,再也不可能见到了。我搜一搜他的名字,依然能看到他的微信头像和朋友圈封面——结婚时笑得很开心的艺术照。那是一份难以言说的,深深的痛。</p><p>在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二天,我在工作里重新读到了群论和迦罗瓦的故事。轶事中为了情人决斗,英年早逝的数学天才,在决斗前夜奋笔疾书留下群论的精彩故事。我还记得他问我们知不知道群论,然后我说不知道,他说“就是集合嘛!”。时间或许的确如此吊诡,人生同样结束在精彩年华的青年研究者,和他讲过的另一个天才的故事,在时间的汇流中再次相遇。我还记得另外一次,大家和两位哲学家坐在一起闲聊,说起一些话头他笑着说“中国还缺一次启蒙”。也是那天,在公司的二手书箱,我拿回了一本讲启蒙的书。</p><p>在刚刚离开家出来面试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也突然得知,邻居某家的大爷也骤然因病去世。小时候两家的关系很近,所以他也常常出现在我日常生活的记忆里。同样的震惊也让我一时难以消化。那些看似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事情,可能有一天就突然不会再继续,一些人的生活也可能因此完全转向。写下上面那篇悼文的老师,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说,之后要去参加友人的葬礼:“到了我这个年龄,就要习惯送走身边一个又一个人。”我怎么也想不到,之后我们就要一起送走身边人,我也想不到,思考死亡的时刻其实并不遥远。这种决绝的、遥远的告别,即使哪怕一切如常其实也不会再见几次面的人,但听闻离开的消息,依然是那么震撼,那么不知所措,那么不一样。</p><p>那那些即使在身边的朋友,如果不能再见面,和离开这个世界不能再见面的朋友留下的遗憾,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我想要趁着还能再见的机会,把身边的朋友们都好好见一见,多听听他们的故事。我依然不太爱出门,不太爱旅行,或者说需要更多时间独处和休息才能恢复能量,但我经此意识到,保持联络是一件要紧甚或紧要的事。</p><p>不过我依然有不能或者不应该见面的朋友。那像是一种拖沓的,不知道终点在何处,但早晚要告别的告别。这或许是一种语焉不详的奇怪说法,或者只是我并不想但又觉得应该告别的人。想到这里,我总是想起当张悬宣布告别(张悬这个身份)的时候,在一篇采访里说的话。我并不会告诉大家哪一天真正告别,只是就这样唱着、唱着,等大家都忘记我。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和拖延,等到再不联络,或者等待一切问题不再觉得是问题之后,同样是一种告别。</p><p>离开张悬这个身份的安溥,今年拿到了金曲奖。《最好的时光》依然是如她那般冷静、悲伤、独特,但多了很多的温暖。人生要继续成长,成长要继续遗憾,遗憾也会继续开出新的花。</p><p>重新离开家面试,和家里就着职业选择争论不休,让人倍感人生已经逐渐是自己的。一年多的工作和之后接连的面试,从演一个大人到好像了解了怎么成为一个大人,是必须要从身体和心里都与家告别才能有的收获。《铃芽之旅》的采访里,新海诚说以前的年轻人总有个长成大人的仪式,然后就成为了大人,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似乎总是没有这样的时刻,大家都仿佛一直觉得是孩子,渐渐地长大,直到遇到觉得自己是大人的那个时候。我听过心有戚戚焉,时值 50 岁的新海诚对年轻世代的触觉依然如此敏锐,或许也是动画的功劳。Apple Music 的年终总结里,今年听过最多的是ヨルシカ和花谱,都是两两组合的前后搭配。n-buna 和 Kanzaki-Iori 的创作,都充满困顿、迷茫、无奈、痛苦,生长自他们和更多年轻人的生活里,再由 suis 和花谱唱出来,也必须是花谱哭泣嘶哑的声音。在一片甜水、幼稚的歌舞升平里,迎合年轻人的东西不可能让年轻人成长,没有出口的悲伤可能无形中在压垮更多人。我们只能寻找它山之石,好在还有它山之石。成长和告别是一体两面,在不停告别自己碰撞世界的路上,痛苦是无须避免的伙伴。</p><p>经历了巨大痛苦的京都动画,也终于在今年推出了《吹响吧!上低音号》的新剧场版,而 TV 动画第三季也终于要在延宕了快四年后在明年春季上映。青春的故事逐渐变成成长的故事,终于等到三年级的久美子重新说出:</p><blockquote><p>そして、次の曲が始まるのです。</p></blockquote><p>终于,下一曲也即将奏响。</p><hr><p>2023 年也要结束了。</p><p>尽量写下这一年的故事,也淡忘了很多细节。有些内容我特地没有查证,希望保存它作为一种回忆的,模糊又有形的样子。人们总是会淡忘所以记述,也总是继续随着记述一起淡忘,所以要写,所以要保存。我很开心几乎空闲的一年轻松地过去,丰富地经历了很多,也很感谢那些还陪在身边的家人和朋友陪在身边。生活重新运转,告别的工作和朋友们,都一一重新再见。在临回到工作之前,我打开了因为开始工作就搁置到一边的《异度之刃2》:世界就是这么糟糕,可即便如此也要活下去,即便如此也要努力让它朝着更好的“乐园”活下去。人类的命运最终还是回到人类自己的手上发光。不管不想被定义,不想被内卷,还是不想好端端地就再不能相见,即使世界无解,也依然可以左右自己,发出嘶哑的声音。有更多的人左右自己,才可能左右世界。我依然想说几年前写过的话,世界不会因为日历上的数字增加就变好,世界需要那些向前推动的人们才可能变好。以及,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个世界糟糕的样子,依然向前努力着,所以世界才可能变得更好。</p><p>即便不是为了这个,我们也能够让自己努力变得更好一点。</p><p>那就祝各位都自由地收获更好的一年。</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6%97%A5%E5%B8%B8/">日常</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5%B9%B4%E5%A7%8B%E5%B9%B4%E7%BB%88/">年始年终</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12/31/%E5%91%8A%E5%88%AB%E7%9A%84%E4%B8%80%E5%B9%B4/#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直播是个坏名字</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12/11/%E7%9B%B4%E6%92%AD%E6%98%AF%E4%B8%AA%E5%9D%8F%E5%90%8D%E5%AD%97/</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12/11/%E7%9B%B4%E6%92%AD%E6%98%AF%E4%B8%AA%E5%9D%8F%E5%90%8D%E5%AD%97/</guid>
<pubDate>Mon, 11 Dec 2023 11:27:18 GMT</pubDate>
<description><p>一段时间没有写新内容,因为突然开始工作,又一边复习 N1</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一段时间没有写新内容,因为突然开始工作,又一边复习 N1 考试。现在考试终于告一段落,时间重新变得有余裕。</p><p>找工作的时候总会遇到“直播”相关的岗位,平台推荐也好,主动被联系的也好,但越多出现,就越发现“直播”这个名字有多糟糕。就像用视频称呼电影、动画、二次创作、随手录的小东西,或者用音频统称音乐、广播、播客一样,囫囵地被塞进不知道什么东西的一团杂糅里。想象一下购买影院门票去看的东西被叫做视频有多奇怪,或许并不难理解这种混沌。虽然“视频”的说法越来越多,但终究还有互联网侵袭之前留下的细致的名字,但直播以下的分类,几近于全无,只是用技术名词简单地僭越内容形式。</p><p>节目直播、带货直播、随便聊聊天的直播或者大型晚会直播,相同的地方只有实时,除此之外实在有太多差别需要区分,却只是如此地被堆在一起,像是并不在乎内容有什么,只在乎技术和传播(数据)的算法互联网的注解。</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6%97%A5%E5%B8%B8/">日常</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6%8A%80%E6%9C%AF/">技术</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8%A7%86%E9%A2%91/">视频</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7%9B%B4%E6%92%AD/">直播</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12/11/%E7%9B%B4%E6%92%AD%E6%98%AF%E4%B8%AA%E5%9D%8F%E5%90%8D%E5%AD%97/#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最近在看的关于生死的两个故事</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10/09/%E6%9C%80%E8%BF%91%E5%9C%A8%E7%9C%8B%E7%9A%84%E5%85%B3%E4%BA%8E%E7%94%9F%E6%AD%BB%E7%9A%84%E4%B8%A4%E4%B8%AA%E6%95%85%E4%BA%8B/</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10/09/%E6%9C%80%E8%BF%91%E5%9C%A8%E7%9C%8B%E7%9A%84%E5%85%B3%E4%BA%8E%E7%94%9F%E6%AD%BB%E7%9A%84%E4%B8%A4%E4%B8%AA%E6%95%85%E4%BA%8B/</guid>
<pubDate>Mon, 09 Oct 2023 13:40:08 GMT</pubDate>
<description><p>过去的黄金周里看了两部作品,《异度之刃2》和《葬送的芙莉莲》——前者是 2017 年发售的 Switch 游戏,后者是 10</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过去的黄金周里看了两部作品,《异度之刃2》和《葬送的芙莉莲》——前者是 2017 年发售的 Switch 游戏,后者是 10 月的秋季动漫新番。我的《异度之刃2》虽然早就入手,但几经耽搁最近才又继续捡起。但是一种有趣的巧合,二者都是论生论死论时间的作品,也同时都慢热得让人担心。前者第三章才讲完复杂的战斗系统,后者担心开播流失一口气放出前 4 集。慢热可能劝退,但对作品本身并不是什么罪过。芙莉莲只到第二集,像是 20 多分钟滴滴如镜的水面,突然生起漩涡一样的结尾,已经足以证明它如此动人的风格。而异刃2从第三章末尾的澎湃演出,行至第五章,故事已经由人类的交战提起到种族的、宗教的、人神的争端,在两国舰队即将开火前千钧一发的最后一秒,教皇如雷霆天降飞临阵地中间线上,场面也动人心魄。</p><p>从故事中抬起头一转眼,巴以冲突如此惨烈地重新点燃约旦河。远方传来的画面远比故事残酷万倍,令人悲痛,不胜唏嘘。</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6%97%A5%E5%B8%B8/">日常</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6%B8%B8%E6%88%8F/">游戏</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5%8A%A8%E6%BC%AB/">动漫</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10/09/%E6%9C%80%E8%BF%91%E5%9C%A8%E7%9C%8B%E7%9A%84%E5%85%B3%E4%BA%8E%E7%94%9F%E6%AD%BB%E7%9A%84%E4%B8%A4%E4%B8%AA%E6%95%85%E4%BA%8B/#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北大讲座预约小提示</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9/26/%E5%8C%97%E5%A4%A7%E8%AE%B2%E5%BA%A7%E9%A2%84%E7%BA%A6%E5%B0%8F%E6%8F%90%E7%A4%BA/</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9/26/%E5%8C%97%E5%A4%A7%E8%AE%B2%E5%BA%A7%E9%A2%84%E7%BA%A6%E5%B0%8F%E6%8F%90%E7%A4%BA/</guid>
<pubDate>Tue, 26 Sep 2023 08:32:18 GMT</pubDate>
<description><p><del>疫情大抵的确是缓过来了。最近北大开了很多场难得的线下讲座,比如葛兆光教授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bsSieSGy4wohF-6QGpHfA">余音不绝 - 接着讲宗教史</a>,巫鸿教授 <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del>疫情大抵的确是缓过来了。最近北大开了很多场难得的线下讲座,比如葛兆光教授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bsSieSGy4wohF-6QGpHfA">余音不绝 - 接着讲宗教史</a>,巫鸿教授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t1yJyNhqFdh0RyKQotC6Q">跨时空艺术漫游</a>。有幸约到了巫鸿教授第二场的讲座位置,但现在进北大却有点麻烦。</del></p><p><del>巫鸿教授的讲座预约在“北大艺术人”微信公众号上——即北大艺术学院的公众号。但进北大校门需要另外预约,可以通过北大学生或老师帮忙,或者提前 7 天在“参观北大”小程序上预约当天的入校名额。二者并无任何兼容,艺术学院(至少目前)并不会帮听会者预约入校(不过它也没有收集过多的信息,我觉得也不错),所以即使约到了座位但能不能入校还是另说。好在有好心的同学帮我预约成功,不然只能在校门口望洋兴叹。各位如果不想错过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记得要提早做准备。或者真的抱憾也可以通过直播观看。不过希望艺术学院的直播质量能够再精进一点,现在似乎只是一台手机放在讲台上的质量。Somehow,让人觉得疫情遗产还切实存在。(旧文:<a href="https://caoyu-yiyue.github.io/2023/07/14/Open-of-University/">B 站话题:大学应该向公众完全开放吗?</a>)</del></p><hr><p>这里是更新。今天是预约下一讲入校的前 7 天,于是我借机搞懂了,不同于在校人员预约,对外开放的北大校门预约是惟节假日方才开放。但讲座排期全在工作日。所以没有校内关系无论如何都不能到现场。我无话可说。</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6%97%A5%E5%B8%B8/">日常</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9/26/%E5%8C%97%E5%A4%A7%E8%AE%B2%E5%BA%A7%E9%A2%84%E7%BA%A6%E5%B0%8F%E6%8F%90%E7%A4%BA/#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Airpods 通透模式悖论,和管太多的主动音量调节</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9/24/Airpods-%E9%80%9A%E9%80%8F%E6%A8%A1%E5%BC%8F%E6%82%96%E8%AE%BA%EF%BC%8C%E5%92%8C%E7%AE%A1%E5%A4%AA%E5%A4%9A%E7%9A%84%E4%B8%BB%E5%8A%A8%E9%9F%B3%E9%87%8F%E8%B0%83%E8%8A%82/</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9/24/Airpods-%E9%80%9A%E9%80%8F%E6%A8%A1%E5%BC%8F%E6%82%96%E8%AE%BA%EF%BC%8C%E5%92%8C%E7%AE%A1%E5%A4%AA%E5%A4%9A%E7%9A%84%E4%B8%BB%E5%8A%A8%E9%9F%B3%E9%87%8F%E8%B0%83%E8%8A%82/</guid>
<pubDate>Sun, 24 Sep 2023 08:40:46 GMT</pubDate>
<description><p>本周是苹果的年度软件更新周。今年的 iOS 更新乏善可陈,iPad OS 变化稍多但也只是追平去年 iOS 的进度。变化最大的当属 Watch OS 10,除了出乎意料精细的史努比表盘,新的上滑小组件界面、控制中心退位和程序列表由圆变长,从交互到 UI</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本周是苹果的年度软件更新周。今年的 iOS 更新乏善可陈,iPad OS 变化稍多但也只是追平去年 iOS 的进度。变化最大的当属 Watch OS 10,除了出乎意料精细的史努比表盘,新的上滑小组件界面、控制中心退位和程序列表由圆变长,从交互到 UI 都大刀阔斧。在逼仄的小屏幕上,一触即达比任何其他设备都更重要,以功能(而非程序)为核心的小组件的确更适合它。至于 Mac OS,苹果已经把我的这台设备列为过时设备,不再提供更新——尽管它至今依然运行流畅——所以也无法多言。</p><p>在系统更新的角落,很容易被忽视但很有趣的更新出现在 Airpods Pro 上。和新系统一起,Airpods Pro 2 终于更新了前一年发布会公布的“自适应模式”,即通过接收外界声音使用算法调整耳机切换降噪模式抑或通透模式。在前一年 9 月公布 Airpods Pro 2 的发布会上,演讲人先是在模拟地铁的嘈杂环境里讲解降噪功能,旋即下车步入户外环境,此时通透模式自动开启。但街道上正在施工,当外界突然出现尖锐的噪音时,Airpods Pro 2 会自动降低噪音,隔绝意外的噪音干扰或伤害(此段演示在 <a href="https://www.apple.com.cn/apple-events/">Apple 活动 - Apple (中国大陆)</a> 2022 年 9 月 8 日的发布会,大概43:30 开始)。</p><p>这是个为用户展示实际需求的好演示,于是我尝试在相似的环境里使用两种模式(彼时还需要手动切换),但它最终展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悖论——你越需要通透的时候,就越需要降噪。比如在街道的复杂环境里,为了应对时刻可能出现的危险,保持对外界声音的敏感相当必要,但正是因为外界太过嘈杂纷扰,耳机内的内容便完全听不清,反而是最需要打开降噪模式的时刻。它很像水库建设中“蓄清排浑”和防洪抗旱之间的矛盾,越是需要大流量带走泥沙的时候,越是下游洪水最危险的时刻,个中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p><p>所以,尽管我只在有限的场景里实验过新的自适应模式(而且它还一次没有介入过),依然对它抱有谨慎的态度。外界声音是否重要,实际上来自于它传递的信息是否重要,这取决你身处的环境,而非声音大小。如果你需要它传递的内容、警示的风险,就是最需要它的时刻;在安稳、自处同时嘈杂的环境里比如交通工具上,便最需要降噪。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前的算法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或许还是自动化玩家的试验田。</p><p>另一个新功能是“个性化音量”,即 Airpods Pro 会根据环境的音量大小,调节耳机内的音量大小。以我本周的使用体验来看,它明显比自适应模式勤快得多,甚至可以说过分敏感——有时身体活动也会触发。经它调节音量时,设备 UI 的音量条也会跳出变化,乍看很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突然滑动的灵异事件。这些都算不上太大问题,让我最终关掉它的是它对音乐本身的过分干预带来的破坏。各位应该都明白,音量是音乐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作曲家通过音量的强弱变化完成音乐的表达,是音乐的核心要素。主动音量调节就像加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渐强或渐弱,实在已经超出了播放技术该管辖的范畴,破坏了乐曲本身的结构。大概对音量相对不作为内容的声音内容,比如播客,它更合适一些?但遗憾的是苹果似乎觉得它没有快捷调节的必要,并没有在控制中心给它留一个长按音量条后的调节按钮。</p><p>更广泛一点说,对播放设备的参数设置,都可以视为一种“再混音”。技术的历来发展都为音乐制作带来了深刻变化,但这些离开音乐的参数设置,和发烧友们调节 EQ 却又相当不同。即使今天人们耳机中响着的早不只是音乐,甚至大部分时间都不是,但我依然不想让耳机以这样的方式管得太多。</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8%80%83%E3%81%88/">考え</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6%8A%80%E6%9C%AF/">技术</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9/24/Airpods-%E9%80%9A%E9%80%8F%E6%A8%A1%E5%BC%8F%E6%82%96%E8%AE%BA%EF%BC%8C%E5%92%8C%E7%AE%A1%E5%A4%AA%E5%A4%9A%E7%9A%84%E4%B8%BB%E5%8A%A8%E9%9F%B3%E9%87%8F%E8%B0%83%E8%8A%82/#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疑似)新冠感染后的味觉钝感</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9/18/%EF%BC%88%E7%96%91%E4%BC%BC%EF%BC%89%E6%96%B0%E5%86%A0%E6%84%9F%E6%9F%93%E5%90%8E%E7%9A%84%E5%91%B3%E8%A7%89%E9%92%9D%E6%84%9F/</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9/18/%EF%BC%88%E7%96%91%E4%BC%BC%EF%BC%89%E6%96%B0%E5%86%A0%E6%84%9F%E6%9F%93%E5%90%8E%E7%9A%84%E5%91%B3%E8%A7%89%E9%92%9D%E6%84%9F/</guid>
<pubDate>Mon, 18 Sep 2023 11:20:47 GMT</pubDate>
<description><p>最近几天又(疑似)感染了第二次新冠病毒。标称疑似是因为并没有做任何检测,大部分情况下症状像新冠、用药像新冠,基本就可以算做“鸭子新冠”。(此乃玩笑,类似症状的病还有很多,各位还是准确诊断、对症下药。)</p>
<p>新冠大流行带来了世界的诸多变化,不管是远方的国际关系还是眼</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最近几天又(疑似)感染了第二次新冠病毒。标称疑似是因为并没有做任何检测,大部分情况下症状像新冠、用药像新冠,基本就可以算做“鸭子新冠”。(此乃玩笑,类似症状的病还有很多,各位还是准确诊断、对症下药。)</p><p>新冠大流行带来了世界的诸多变化,不管是远方的国际关系还是眼前的定期发热,或者更深刻的社会结构,甚至有些要时时留意、再等几十年后回看才能梳理清楚。而我发现自己从未像新冠感染之前如此体察过自己生病后的身体感受,大概也是人生中第一次如此多人同时讨论一种疾病的症状带来的回响,算是新冠给我留下的印记之一。</p><p>这一次除了和以前一样的发热、全身酸痛无力、喉咙痛和抓不起注意力以外,增加了上次没有的味觉变化。但我的体验并不如很多人描述得味觉失灵、尝不出味道,而是味觉的钝感。它失去了复杂和敏感的品尝能力,食物入口只有一个极端的味道——似乎还是被放大了的——压过所有,而无法体会到复合的口味。有盐的只有格外咸,番茄酱只有格外酸,其他精细的线都分辨不出了。大概是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像是做了一场控制变量的实验,两相对比就更体会到食物的味道、人类对于味觉的感知能力是多么复杂和精细,难怪历代名家写美食的作品数不胜数。</p><hr><p>以上是病重几天里写下的体验,在稍有缓解之后,我能够攥住注意力查阅了相关的研究。CDC 上关于 <a href="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symptoms-testing/symptoms.html">新冠病毒症状的页面</a> 详细列出了已知可能出现的几种症状,其中之一便是 New loss of taste and smell。“品尝到味道”——通常被形容为味觉——这件事,是生理上的味觉与嗅觉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必要先区分觉知上的“味觉”和生理机制上的“味觉”这两件事)。作为人类的两种化学感官,二者在食物入口后通过独有或共用的受体接受分子信息,共享一部分神经通路与脑区,最终合成一种复杂的综合的味道。也有证据表明,味觉是由嗅觉进化而来的。颇为意外的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对味觉的影响,大部分其实是对嗅觉的:</p><blockquote><p>Because about 80% of what we taste comes from what we smell, loss of smell often leads to loss of taste. Without our sense of smell, we can only taste broad flavors – sweet, salty, sour, bitter and savory.</p></blockquote><p>即味觉的 80% 来自于嗅觉,丧失嗅觉后,人只能体会到最基础的味道,甜, 咸, 酸, 苦和 savory(似乎很难翻译的一种咸和辛辣符合的味道)。味觉的钝感实际上来源于嗅觉的丧失,而非味觉的失灵。目前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似乎会影响环绕嗅觉神经的支持细胞,从而影响嗅觉。虽然一篇新的论文发现,康复后残存在舌头与味蕾上的新冠病毒最长可达 1.5 年,但最终很少造成永久的嗅觉或味觉丧失。</p><p>另一篇论文通过梳理历史发表的结果,评估了味觉障碍发生的概率大概为 49.0%(95% 置信区间为 34.0–64.0),嗅觉障碍发生的概率为 61.0%(95% 置信区间为 44.0%–75.0%)。即嗅觉发生障碍的概率要高于味觉,但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多是关于味觉丧失的体验。或许是味觉是一种更主动的觉知——人去吃东西就会发生——而嗅觉是被动的,或者说人们日常中主动调动嗅觉的情况总是少于主动调用味觉。于是关于味觉的体验更深刻些,也就不是很奇怪了。</p><p>拥有一种暂时屏蔽掉某种感官的体验相当神奇,就像使用降噪耳机屏蔽掉空气中来的声音,却意外分离出掠过耳廓的风声(一种混合了听觉和似乎是某种 Somatosensation 的感官),似乎长出新的触觉一样令人惊喜。它像是做脑科学研究时难得的脑区损伤病例,有机会把感官的功能细细分别。以自己为线索,就更加令人兴奋。</p><hr><p>主要参考文献链接如下:</p><ol><li><a href="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symptoms/16708-loss-of-taste-and-smell">Loss of Taste and Smell: Anosmia, Loss of Smell & COVID-19</a></li><li><a href="https://www.healthpartners.com/blog/how-to-regain-sense-of-smell-and-taste-after-covid-19/">Regaining your sense of taste and smell after COVID-19 | HealthPartners Blog</a></li><li><a href="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030-86282-4_5">Integration of Taste, Smell, and Chemesthesis: Clinical Implications | SpringerLink</a></li><li><a href="https://www.nia.nih.gov/news/lingering-covid-virus-tongue-linked-long-term-taste-loss">Lingering COVID virus in tongue linked to long-term taste loss |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i><li><a href="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265267/">Smell and Taste Los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Infection - PubMed</a></li><li><a href="https://physoc.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4814/phy2.14578">Olfactory and gustatory dysfunction in COVID‐19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study - Hajikhani - 2020 - Physiological Reports - Wiley Online Library</a></li><li><a href="https://www.physio-pedia.com/Somatosensation">Somatosensation - Physiopedia</a></li><li><a href="https://weekly.caixin.com/2023-09-02/102099715.html">心智|大脑喜欢的味道_财新周刊频道_财新网</a></li></ol>]]></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6%97%A5%E5%B8%B8/">日常</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6%96%B0%E5%86%A0%E7%97%85%E6%AF%92/">新冠病毒</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9/18/%EF%BC%88%E7%96%91%E4%BC%BC%EF%BC%89%E6%96%B0%E5%86%A0%E6%84%9F%E6%9F%93%E5%90%8E%E7%9A%84%E5%91%B3%E8%A7%89%E9%92%9D%E6%84%9F/#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赛马娘国服的“独特”宣发</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30/%E8%B5%9B%E9%A9%AC%E5%A8%98%E5%9B%BD%E6%9C%8D%E7%9A%84%E2%80%9C%E7%8B%AC%E7%89%B9%E2%80%9D%E5%AE%A3%E5%8F%91/</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30/%E8%B5%9B%E9%A9%AC%E5%A8%98%E5%9B%BD%E6%9C%8D%E7%9A%84%E2%80%9C%E7%8B%AC%E7%89%B9%E2%80%9D%E5%AE%A3%E5%8F%91/</guid>
<pubDate>Wed, 30 Aug 2023 13:47:22 GMT</pubDate>
<description><p>今天是日本游戏「ウマ娘 プリティーダービー」简体中文版上线的日子。在游戏正式上线之前,爱好者们对它的称呼,以及早已上线 BiliBili</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今天是日本游戏「ウマ娘 プリティーダービー」简体中文版上线的日子。在游戏正式上线之前,爱好者们对它的称呼,以及早已上线 BiliBili 的两季动画都叫它《赛马娘》,不过国服最终的正式名称被叫做《闪耀!优俊少女》。</p><p>这个奇怪名字的由来首先要从日文原名的字面翻译开始讲起,也就是《(赛)马娘 Pretty Derby》。因为是一款把日本本土知名赛马拟人化(且只少女化)的游戏,所以叫做“赛马娘”,Derby 或直接音译为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打吡_(賽馬)">打比或得比</a>,是对一项赛马赛事的称呼。根据维基百科:“其名称源自英国的叶森德比,在 1780 年以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第十二代德比伯爵为名。理论上一匹竞赛马的一生只有一次竞逐德比的机会,因此德比是赛马其中一个最高荣誉”。各个赛马国都会举办本国的打比赛作为高级赛事,而日本的得比赛事承袭自 1932 年第一次举办的“东京优骏大竞走”,几经改名后于 1964 年确定为至今仍在使用的“东京优骏(日本打比)”,用上了打比的名字,是以最终翻译的“优俊”的来源。所以简体中文版的最终译名,需要绕过两三道曲折的背景知识,才知道它为什么叫做这个,而且丝毫不见马的踪迹,有种建国后不许成精的意味。</p><p>在国服正式上线的同时,日服已经在举行游戏开服 2.5 周年的庆祝活动,繁体中文服也已经上线超过一年,不少玩家在这之前就在这两个区服上体验过游戏。今晚开始 B 站各大头牌 Up 开始各显神通更新相关内容,看得出来 B 站对这个在日本已经大获成功的游戏寄与厚望。不过因为这个企划官方本身兼具游戏、动漫、线下真人演出,以 B 站 Up 主的制作成本很难看到媲美官方质量的新内容。直到我看到这么个搞笑的二次创作:<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j411B79m">我要成为B站第一UP主</a>,来自 B 站知名 up 逍遥散人、泛式、EdmundDZhang 等几位,内容本身是把游戏内的设定完全复刻到现实里,使用游戏原生的 UI、音乐,把赛马娘的训练挪用到做 Up 主的训练上,让散人化身一把赛马娘。这点子真的很棒,而且复刻完成度真的很高,但与此对应地,想要看懂里面的梗就需要玩儿过游戏。这好像是个有趣的悖论,一个新游戏的宣发是给已经玩儿过这个游戏的老玩家看的,像是给一群穿越回来的人准备的未来套餐。</p><p>不管是碍于各种原因翻译出来的极需背景知识的中文名也好,还是这个切中广大赛马娘粉丝喜爱的视频也好,都好像在心照不宣地默认同一件事。这是没有版号审批、层层耽搁后就不会诞生的奇怪的东西。</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8%80%83%E3%81%88/">考え</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6%B8%B8%E6%88%8F/">游戏</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30/%E8%B5%9B%E9%A9%AC%E5%A8%98%E5%9B%BD%E6%9C%8D%E7%9A%84%E2%80%9C%E7%8B%AC%E7%89%B9%E2%80%9D%E5%AE%A3%E5%8F%91/#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雍和宫与许愿</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28/%E9%9B%8D%E5%92%8C%E5%AE%AB%E4%B8%8E%E8%AE%B8%E6%84%BF/</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28/%E9%9B%8D%E5%92%8C%E5%AE%AB%E4%B8%8E%E8%AE%B8%E6%84%BF/</guid>
<pubDate>Mon, 28 Aug 2023 14:23:30 GMT</pubDate>
<description><p>周末和朋友去雍和宫转转,她们求手串转运,我想看看名胜古迹凑下热闹。</p>
<p>一个突兀在北京城的藏传佛寺,建筑样式是明清风格,接纳着现代人事业爱情的烦恼,名为宗教古迹又依然履行现实功能。人群摩肩接踵,不等开门就排出长队。朋友和恰巧一起排队聊起天的女生都说,之前都没有这么</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周末和朋友去雍和宫转转,她们求手串转运,我想看看名胜古迹凑下热闹。</p><p>一个突兀在北京城的藏传佛寺,建筑样式是明清风格,接纳着现代人事业爱情的烦恼,名为宗教古迹又依然履行现实功能。人群摩肩接踵,不等开门就排出长队。朋友和恰巧一起排队聊起天的女生都说,之前都没有这么多人,大概时下的确愈发艰难,人们开始诉诸外力祈求好运,又在互联网上彼此激荡,最终汇聚在这里。人群之中也不乏为无法前来的人求好运的代购,拿着一叠写着官方字样的纸质口袋在路上徘徊。手串店的品类在网上有详细介绍,殿宇护佑的分管领域也有完备攻略。我们排了长队进入“法物流通处”,在拥挤的小房间里选购心仪的手串,又排队走进开光的小屋子执行仪式。我目送求了手串的朋友们进去,窥见屋内人们整齐跪成几排,人太多,最后一排只能跪在地板上。保安关上门,只听见得一阵阵法器泠泠的响声,大概仪式开始。几分钟后声音安静,门又重开,人们带着已然不同的手串重新出门。大家心满意足地完成今日行程,走回殿宇一一烧香参拜。参拜队伍一样熙攘,烟雾缭绕间,有人持香四方礼敬,有人排队走到最前跪地叩拜,也有像我们远远站立默念。空气腾腾地蒸炽着人们的心愿,模糊摇摆地上达天际,不知最终汇向何方。我并没有许什么实际的心愿,一来我不是信众,二来我不太擅长索要,有种扭捏的反射。但我站在那儿还是不免想想自己究竟有什么想许出的心愿。</p><p>许愿是深挖内心的契机,把以为忘掉的又想起来,以为不在意的又拉出来,把谁也不曾说过的秘密在心里又念一遍,让自己看到自己究竟在乎的是什么。面对着无能为力的那些愿望,深深难过起来。</p><p>人的愿望就是人的遗憾。</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6%97%A5%E5%B8%B8/">日常</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6%B8%B8%E8%AE%B0/">游记</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28/%E9%9B%8D%E5%92%8C%E5%AE%AB%E4%B8%8E%E8%AE%B8%E6%84%BF/#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腾讯威胁李跳跳的两个隐喻</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26/%E8%85%BE%E8%AE%AF%E5%A8%81%E8%83%81%E6%9D%8E%E8%B7%B3%E8%B7%B3%E7%9A%84%E4%B8%A4%E4%B8%AA%E9%9A%90%E5%96%BB/</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26/%E8%85%BE%E8%AE%AF%E5%A8%81%E8%83%81%E6%9D%8E%E8%B7%B3%E8%B7%B3%E7%9A%84%E4%B8%A4%E4%B8%AA%E9%9A%90%E5%96%BB/</guid>
<pubDate>Fri, 25 Aug 2023 17:42:10 GMT</pubDate>
<description><p>腾讯向安卓平台上的开屏广告跳过软件李跳跳、轻启动等发去了律师函。<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a6hHr40umlj-ExHdGFXXw">文中</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腾讯向安卓平台上的开屏广告跳过软件李跳跳、轻启动等发去了律师函。<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a6hHr40umlj-ExHdGFXXw">文中</a> 提到此类软件涉及不正当竞争、“造成消费者福祉的减损”。以李跳跳为例,它使用安卓的辅助功能,模拟用户点击“跳过”按钮跳过广告,并不申请网络权限,也并不通过网址过滤手段禁止广告 URL 的请求,同时并不向用户收费。李跳跳已经在公布律师函的同时宣布无限期停止更新(关于开发者的看法:<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sC9STZlGrPNNEKUV4btkA">谈谈我的看法</a>),也有微博用户的消息酷安社区中相关的页面也已经被封禁。</p><p>计算机的发明让普通人也拥有了使用通用计算设备的能力,以及权利。它帮助人们自动化重复机械的劳动,以及允许任何用户通过编写自己的、下载别人的自动化完成枯燥的工作。点击“跳过”,显然是此类重复机械劳动的一种。但这封律师函似乎在说,你手中设备计算的权利只能为他所用,而你只能接受,或者你不可以帮助任何其他人利用计算的权利完成此类重复机械劳动。设备只能最好并且只能是宰割用户的道具,妄图保有自身权利的人会收到大棒。</p><p>其二,它只需要举起大棒,甚至无需砸下——垄断权力已经进步到如此的地步。这篇律师函是否指鹿为马并不重要,事情不必走到司法主持正义,高昂的成本和隐形威慑已经让人不得不屈服。大企业可以何等为所欲为,个人和小企业到底还有多少生长的空间。它比第一点还可怕。</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6%8A%80%E6%9C%AF/">技术</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26/%E8%85%BE%E8%AE%AF%E5%A8%81%E8%83%81%E6%9D%8E%E8%B7%B3%E8%B7%B3%E7%9A%84%E4%B8%A4%E4%B8%AA%E9%9A%90%E5%96%BB/#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出境游为何刺激本国消费</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22/%E5%87%BA%E5%A2%83%E6%B8%B8%E4%B8%BA%E4%BD%95%E5%88%BA%E6%BF%80%E6%9C%AC%E5%9B%BD%E6%B6%88%E8%B4%B9/</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22/%E5%87%BA%E5%A2%83%E6%B8%B8%E4%B8%BA%E4%BD%95%E5%88%BA%E6%BF%80%E6%9C%AC%E5%9B%BD%E6%B6%88%E8%B4%B9/</guid>
<pubDate>Tue, 22 Aug 2023 08:58:49 GMT</pubDate>
<description><p>前几天在 B 站看听力视频,有一段日本某电视台报道中国公布第三批出境团队游国家名单的新闻节目。位于上海豫园前方记者向演播厅报道了当地的旅游情况,其中提到,中国当前 GDP 增长率低、CPI</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前几天在 B 站看听力视频,有一段日本某电视台报道中国公布第三批出境团队游国家名单的新闻节目。位于上海豫园前方记者向演播厅报道了当地的旅游情况,其中提到,中国当前 GDP 增长率低、CPI 进入负值、青年失业率高企,开启境外游将有助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同时,上海和中国内地最近出现了“过度旅游”的现象。评论区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境外游把钱花在国境外会刺激本国消费?以及目前本国的“过度旅游”不是正说明本国的消费正热,不是和前面的逻辑矛盾吗?大概是学经济学太久了,我第一反应已经不觉得记者的说法有哪里值得提问了,遇到这个提问实在是很有趣。于是我算是纠结了很久写了两段回复,惊奇于自己已经多久没在互联网上讨论公共话题,尤其是在 B 站更从没有过。过不了多久果然评论区被“日本人其心可诛”的评论填满,我也被回复了两条类似评论,再过一会儿这个视频被下,灰也没有留下。</p><p>于是我打算记录一下当时的回复,否则这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不能值得写一篇文章。因为原文已经不见了,只能凭记忆还原。下面是内容:</p><blockquote><p>因为出境游本身有更长的产业链,比如经营境外游业务的旅行社、酒店机票平台、民航机构、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等等,目的地只是这个产业链上的其中一环。国人的境外出游多是利用本国的机构开展,它会为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都创造需求和利润。新闻里说的“过度旅游”现象,其实正是目前境外游需求累积不能释放的一种表现。总得来说,经济只有转起来才能创造利润,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有生意做才能获得新的利润。</p></blockquote><p>下面是第二段:</p><blockquote><p>同时可以想见旅游社和目的地之间的合作,会让双方最终都有钱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旅游从业者获得更多的收入,也会增加他们在其他需求上的消费,最终促进整个经济的循环。或者从更本体的层面来说,经济生活本质上是为了让国民能获得的商品和服务更丰富,而赚钱只是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更多的商品或服务出现在市场上本身就是经济繁荣的表现。</p></blockquote><p>总结一下,我们只需要从整个经济环节和经济流通的角度思考市场行为,而非一次性的交易,同时注意不要混淆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概念。有趣的是后面的回复里质疑出境游会刺激经济的一位说,出境游是国家对人民出境旅游权的尊重,哪怕在经济上没有收益或有损失的。国家的确应该尊重人民出境旅游的权利,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出境游只是服务进口的一种形式——略有不同的是需要消费者走出国门享受服务,大概不太符合“进口”的字面含义。如果出境游只会带来经济负增长,很难说任何把钱花在境外的商品和服务进口能为一个经济体带来经济增长。</p><p>总之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和上学时候做的 Think Like Economist 的训练一样,思考的过程也很愉快。我很想感谢这位愿意在 B 站理性提问的观众。</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8%80%83%E3%81%88/">考え</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7%BB%8F%E6%B5%8E%E5%AD%A6/">经济学</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8/22/%E5%87%BA%E5%A2%83%E6%B8%B8%E4%B8%BA%E4%BD%95%E5%88%BA%E6%BF%80%E6%9C%AC%E5%9B%BD%E6%B6%88%E8%B4%B9/#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大学驾校化,或者说教育也(早就)变成了结果导向</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27/%E5%A4%A7%E5%AD%A6%E9%A9%BE%E6%A0%A1%E5%8C%96%EF%BC%8C%E6%88%96%E8%80%85%E8%AF%B4%E6%95%99%E8%82%B2%E4%B9%9F%EF%BC%88%E6%97%A9%E5%B0%B1%EF%BC%89%E5%8F%98%E6%88%90%E4%BA%86%E7%BB%93%E6%9E%9C%E5%AF%BC%E5%90%91/</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27/%E5%A4%A7%E5%AD%A6%E9%A9%BE%E6%A0%A1%E5%8C%96%EF%BC%8C%E6%88%96%E8%80%85%E8%AF%B4%E6%95%99%E8%82%B2%E4%B9%9F%EF%BC%88%E6%97%A9%E5%B0%B1%EF%BC%89%E5%8F%98%E6%88%90%E4%BA%86%E7%BB%93%E6%9E%9C%E5%AF%BC%E5%90%91/</guid>
<pubDate>Thu, 27 Jul 2023 12:57:27 GMT</pubDate>
<description><p>同学在他主办的校友会里分享了一篇文章:<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同学在他主办的校友会里分享了一篇文章:<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B4Z8oQ-lIohgW7L3Je-Vg">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像驾校了?</a>,读过之后心有戚戚焉。类似的感觉在被教育经验长达十多年之后早已有之,算是教育送给人的本体教育。</p><p>把学校教育比作驾校教育的比喻很有趣,也很贴切。大家不必真的学会开车再考试,只需要学会在考场里瞄着点把车塞目标里,就算大功告成。至于上路后会怎样——先拿到敲门砖嘛,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而且不管学员还是驾校,大家都目标明确,最短时间最快取证,你可以快速上路,他可以实现周转率翻倍,双赢促合作。</p><p>这问题的底层,作者已经说得很清楚:面向结果的教育斩断了逻辑链条,只需要记住架空的结果。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一点是在大二考计算机二级的时候,我发现市售的复习资料竟然是考试原题。复习的方法就是把资料里的二十多套题全做一遍,如果遇到疑问,对不起,复习资料概不提供讲解,照着它说的点就行了。这令刚刚从应试教育走出的我深感震撼,这才是真正的应试教育,只应试不教育。于是那成了我最后一次考证。</p><p>相比之下公立学校的教育还是要好一些的,但只要还是为了考试,就总得把逻辑链条砍断。考试需要的是固定时间准确做对题目,可是如果你按照逻辑的山路一步步往上爬,到头来是没有时间爬到山顶的——而且你还有很多山要爬。要走遍一个又一个山头,记住坐标直接空投要快多了。很多人都觉得九九乘法表是伟大发明,让人算数又快又简单,但它的原理其实就是空投。在我还不了解乘法的本质是相同数相加 n 遍之前,我的文具盒上印着大大的乘法表,像是画了一段好看的楼梯,或者听上去像父母念给我的新的顺口溜或者儿歌,除此以外别无他物。像乘法表这样的工具用来解决简单问题并不能说不合适,只要小学认真上课,也不会不知道它是如何得来的。在后来的岁月里又有更多类似的乘法表出现,比如导数表、三角函数公式、历史事件的意义……它们无数次帮助大家在考场上奋笔疾书毫不犹豫,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直到学习机器学习需要梯度下降,我才骤然发现我根本不知道导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即使它贯穿了高中三年但关于它的逻辑竟然空空如也。</p><p>作者也举了一个他在大学学习算法的例子,提起老师给过简单算法之后直奔最优解然后证明,最后终于云里雾里。因为一直都是半个自学,所以我一直都有点好奇计算机专业是如何教编程的,按照他的说法,可能我在上完这些课程之后早就对计算机科学失去了兴趣,实际上我也不只一次在网上听过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对学校开课的抱怨。因为自学可以保全逻辑和求知的乐趣,也因为知识是自己挖出来的所以体会格外深刻,让我没进科班但感到庆幸。一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遇到的问题,比如写一个自动化帮我整理记账格式或者帮同事写个爬虫浏览业绩,后面发现问题再考虑提高效率,层层递进没有隔层;另一方面编程是个可以不停试错并改正进而学习的地方,像极了学习的本来过程,对刚上大学从考试的准确性中钻出来的我简直是一种解放。去年 12 月就着时间充裕参加了 Avent of Code,在纸上(iPad 上)推导算法再和大家交流的乐趣让人欲罢不能。我还保有完整的逻辑和学习的热情,不知该不该庆幸是没有被不合适的教育毁掉。</p><p>但再严密的组织里,也有努力撑起空隙的人,我还是遇到过保护学生逻辑和思考乐趣的老师们。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级的地理老师总是有着如此的授课方式,每个地理系统都能从最基础的元素讲起,在元素相互作用之后拼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图景。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景,一个是他一边和大家讲述不同高度的大气具有不同的气压,然后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地画出几层弯曲的气压递增的 3D 示意大气图,像是一张张叠在一起的厚毯子。在几层大气完工之后,他拿出粉笔画出一条纵贯黑板两端的直线:“等压线就是同一高度截开不同气压大气后形成的截面”。我一时惊得说不出话,感到从未有过的通透。那个瞬间甚至让我觉得颇具电影效果,像是在观看画家创作一副油画,最后却是从画里抽出一只活脱脱的鸽子来。第二个场景是某天下午讲到气旋和反气旋,他说“大家学过地理就能看出点儿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街上突然刮旋风,其他人都说起旋风了,你可以大喊一句:气旋!”这两件事一件让我深深明白每条知识背后都有原理和由来,一件提醒我知识是为了接到生活里(或许就像气旋接地一样),影响我直到今天。可惜高中选了文科进了大学就不允许再学地理,真是望“文”生义的规定。</p><p>但我最后还是有点悲观。教育变得结果导向,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和社会心态的缩影。最近恰好在找工作,工作描述里提及“结果导向”,似乎都是一件积极向上的品质。这并不是说向好结果努力不好,只是很多时候眼睛里只有结果会做出用户体验很差、并给未来挖坑的产品。就像苹果布局了若干年的 Auto Layout,但着急上线 App 的科技公司都把尺寸写死,终于在设备尺寸五花八门之后掉进 Hard Code 的大坑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花心思准备内容不如做营销号,维护好口碑不如直接买粉控评,三年的事三天就给做到。总让人有种不急着空投到山顶三天后就会死的那种饥馑。不过我也因为太不重视结果,在简历里写不进什么证书和参赛记录,即使你说自己在论文里下了多大的工夫,但企业大概也会先按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审视你。这件事情很吊诡,似乎大家都知道大学驾校化很严重,平均来看课程和毕业论文都不能证明你的能力,但是用人单位还是会靠学历评价你。它就像大家都知道流量明星的数据是假的,但出门谈商务的时候还是先把数据写在顶头。这时候你说,我的这些都是我付出了极大努力的,也没有人会相信,只能逼着你也跳进同一条河里。结果好拿就证明结果没有用,这是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4%BF%A1%E5%8F%B7%E7%90%86%E8%AE%BA">信号理论</a> 的基本结论,最终的结果就是你要额外付出更多成本。大概大三的时候,班里准备考研的同学和实验班老师大吵一架,核心矛盾是我们的课程太多太难,大家没办法平衡考研的时间。有位同学的发言我印象深刻:“就算我们上了北大一样的课又怎样呢,最后还是拿冬菜的文凭”。这话也让我解锁了新视角,天真如我从来没想过这问题,我总觉得知识学到自己身上就好了,不如说在冬菜能上点北大的课很庆幸。不过后面找工作的时候还是证明,他说得很对。就像张小婓在《你好,李焕英》火了之后,有粉丝着急想打榜做数据,工作室回应感谢但不必要的时候——这很让人难过,但更让人难过的是他们说得对。当我看到有大企业在招聘“人力资源数据分析师”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心情。</p><p>于是大家都忙着考证,发证的机构也善解人意帮你尽可能简单下证,评价你的机构等着看证,实在是几重合力的最终拉扯。这让我想起同学以前给我讲的笑话,缺条腿的不算残疾人,有残疾证的才算残疾人。想在培训和应试中真的得到点什么就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别被卷入,甚至付出一些代价。这并不令人开心,但如果不满自己只是成为挂满勋章的空壳,还是有选择的余地。再说能够形式主义地获得一点骗人的把戏,或许某种程度也是个好消息呢(笑)。</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8%80%83%E3%81%88/">考え</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27/%E5%A4%A7%E5%AD%A6%E9%A9%BE%E6%A0%A1%E5%8C%96%EF%BC%8C%E6%88%96%E8%80%85%E8%AF%B4%E6%95%99%E8%82%B2%E4%B9%9F%EF%BC%88%E6%97%A9%E5%B0%B1%EF%BC%89%E5%8F%98%E6%88%90%E4%BA%86%E7%BB%93%E6%9E%9C%E5%AF%BC%E5%90%91/#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自媒体的创作三角:作者、观众和公司</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25/%E8%87%AA%E5%AA%92%E4%BD%93%E5%88%9B%E4%BD%9C%E4%B8%89%E8%A7%92/</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25/%E8%87%AA%E5%AA%92%E4%BD%93%E5%88%9B%E4%BD%9C%E4%B8%89%E8%A7%92/</guid>
<pubDate>Tue, 25 Jul 2023 08:42:27 GMT</pubDate>
<description><p>前几天朋友在群里发了一张有趣的视频截图,稍微注意一下发现是来自 B 站账号 <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前几天朋友在群里发了一张有趣的视频截图,稍微注意一下发现是来自 B 站账号 <a href="https://space.bilibili.com/539418077">车祸警示录</a>(虽然名字听起来恐怖,但大多数内容都是轻微剐蹭。)在“原来你也看这个”的惊叹之后,突然意识到这好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媒体账号——其中的内容尽数来自网络视频或观众投稿——账号本身的工作只是收集、整理和拼接剪辑。想起自己经营自媒体时候找不到选题的抓耳挠腮,感叹做这种账号真是跳进选题的海洋里,不知道要轻松多少。</p><p>不过这只是玩笑,不同类型的账号自有不同的工作,但这也是说,自媒体的创作不光是我们想起创作时候的自己和自己的战斗。从一个最简单的个人账号开始,就有作者和观众两个主体存在;如果加入公司或 MCN,就会变成作者、公司、观众的三元关系。三者都可以成为内容的主要来源,也会给账号带来不同气质。</p><p>从最符合自媒体印象的作者本人创作开始,一个如此的账号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吸引力可能来自内容,同时来自对作者本人的认知和亲近。它一来会在作品中打上浓浓的个人色彩,二来会让观众对作者有超过作品本身范畴的追随。在好的状态下,作品和作者会互相成就,因为好的作品更对作者刮目相看,也因为是你做的作品我才会想继续看下去。但是在流量和推荐算法的挤压之后,它也有让作者困在一个领域或者转向人设第一作品第二的风险。</p><p>内容来自观众,可能主体完全来自观众投稿,例如开头举过的例子;或者部分来自观众,例如曾经流行一时的”约片无数“,接受观众投稿同时账号主本人做出相关的创作或演绎。它的好处自然是选题本身集思广益,在创意产生阶段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它也更适合做成系列化的内容,通过越来越多的观众积累和观看习惯获得越来越多的内容来源,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对于一个初创账号,把所有内容寄托在观众身上多少是不现实的(偷窍和搬运是另一回事)。它的另一个好处是内容本身也可以是拉近观众距离的好方式,这在互动就是生命一部分的直播里更明显。而它可能的风险是,一方面观众本身可能越发核心化——尤其是当你在一个有进入门槛的领域里尝试这种方式——旧观众投稿的内容新观众看不懂或不感兴趣,不喜发言的观众失去参与感,参与过多的用户形成舆论壁垒,这可能会最终限制新观众的加入(但这里一如既往地不讨论没有新观众加入是好还是坏)。另一方面它更需要作者本人对账号方向的把握,否则会有整个调性被投稿作品带着走的风险。某种程度上,它更需要创作者本人的气质或者方向做限制。</p><p>最后是内容来自公司或团队,作为更有资源的实体,它会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资源,做到一些个人创作者难以完成的事情——如果它想的话。团队可以选择隐藏自己存在的事实在背后操纵内容,或对来自谁语焉不详(大多数时候观众会默认内容来自台前的账号主),也可以在内容上显示地说明,它不来自于任何个人,而是来自团队。前者如果同时想要塑造名义账号主的个人魅力,总会有一种落入扭曲和混乱的风险,最终塑造出来的人可能是编剧创作的人格,隔着剧本透露着编剧的个人特质——实际上和作者个人创作时一样不可避免地体现创作者的气质——如果是多个编剧或执行人更会透露着更奇怪的繁杂的特质,在账号主本人走到台前的时候完全破碎。或者祈祷一种没有任何人特质的理想状态的人型塑像……但是各位真的见过没有创作者个人特质的任何作品吗?另一方面,过度的团队控制和市场导向也会磨灭作者本人的创作热情与创意,依靠他人的自媒体总有失去它”自我“魅力的风险。对于显示地说明团队创作的作品,更有介于创作机构和自媒体之间的气质,台前人是代理人但不是全部,强调团队也带来更多作品质量的期许,作品的分量就更重一些。如果一个声称团队本身的内容只是白开水短视频或搬运内容加上 AI 配音和黄字, 还是不免让人觉得枉为机构。</p><p>最后一点题外话,因为内容可以来自三角的各个方向,到底是谁在创作,到底是谁在获得更多权益,到底谁应该做什么配得上谁,也常常成为利益纠纷的导火索。如果再加入平台和推荐算法这个利益掌控和攫取方以及流量滋生的营销号,总是再为分配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不过那就是无关创作的其他事情了。</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8%80%83%E3%81%88/">考え</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UP-%E4%B8%BB/">UP 主</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8%A7%86%E9%A2%91/">视频</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25/%E8%87%AA%E5%AA%92%E4%BD%93%E5%88%9B%E4%BD%9C%E4%B8%89%E8%A7%92/#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B 站话题:大学应该向公众完全开放吗?</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14/Open-of-University/</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14/Open-of-University/</guid>
<pubDate>Thu, 13 Jul 2023 22:44:00 GMT</pubDate>
<description><p>在 B 站话题推荐上看到这个:<a</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在 B 站话题推荐上看到这个:<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topic/detail/?topic_id=1071258&unique_k=aBOOTaK">大学校园要不要向公众完全开放?</a></p><p>这种事情竟然也开始需要讨论,时代的确变了。引用一句残存在脑子里的话,大概我上初中的时候大家讨论的是什么时候取消户籍制度,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家讨论的是该不该给杨超越发上海户籍。</p><p>某学校在大概 3 月份时候发布重大好消息,校友可以凭小程序预约入校,我才知道这地方疫情之后就没开过;月初去某个大学考试想去提前看一眼考场,发现没有xx通之类的不能进入,才发现非常时期政策还在日常执行,忽觉来如山倒,去如抽丝。或许学生之于学校像是“朝菌不知晦朔”,培养新的日常更简单些。</p><p>时代变迁还真是常有缩影,又常常温水煮青蛙。</p><p>临了吐槽一句,B 站话题十有八九都像是它为了这功能硬攒的,还有一些是广告。真的很无聊,但和这种万事都要我管你的气质倒是很暗合。</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8%80%83%E3%81%88/">考え</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14/Open-of-University/#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塞尔达传说》是这个时代的公主与骑士的故事</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08/The-legend-of-Zelda-the-story-of-pricess-and-knight-in-this-era/</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08/The-legend-of-Zelda-the-story-of-pricess-and-knight-in-this-era/</guid>
<pubDate>Fri, 07 Jul 2023 18:57:00 GMT</pubDate>
<description><p>刚刚走完了《王国之泪》龙之泪的剧情,即使知道结局但看过演出还是很感动。</p>
<p>几年前玩儿《旷野之息》的时候我就对主线有过怀疑,在这个时代再写骑士救公主的故事要如何不落俗套,作为 NPC</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刚刚走完了《王国之泪》龙之泪的剧情,即使知道结局但看过演出还是很感动。</p><p>几年前玩儿《旷野之息》的时候我就对主线有过怀疑,在这个时代再写骑士救公主的故事要如何不落俗套,作为 NPC 角色的公主又如何不会单纯成为花瓶迎来一个大团圆的童话故事。</p><p>但是《旷野之息》中塞尔达的主题是命运的枷锁和个人意志的矛盾——神力听起来充满荣耀,但拯救世界的责任为什么一出生就落在我身上?她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爱好,觉醒神力的修炼成为被迫压在她身上的厌恶,由此强加的神力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她的一部分,于是海拉鲁的悲剧也是她被被迫安排进命运范式中遭遇的悲剧的翻版,力量觉醒的一刻也是她接受它的一刻。</p><p>来到续作《王国之泪》,塞尔达成长为肩负王国的公主,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都是因为她的积极行动而向前推进。海拉鲁各地的战后重建和发展围绕着塞尔达的行动展开,故事开篇的契机也是她试图推翻王国禁忌走入城堡深处,后续的所有发展也来自于她从遥远时空的推动与最终坚定的牺牲。所以即使玩家不能和塞尔达有任何交集,但每一处每一地都有塞尔达在身边。于是这便不是一个骑士救公主的故事,而是一个公主引导骑士拯救世界的故事。</p><p>两作之间描绘的塞尔达形象从天真到成长,从成熟到果敢,即使剧情本身并不长但依然相当丰满。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把公主只当作等待拯救的女性角色被赋予一些俗套的气质,而是和林克一起积极地推动着拯救世界。即使被讲了千百遍,但这的确是这个时代的公主与骑士的故事。</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6%B8%B8%E6%88%8F/">游戏</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7/08/The-legend-of-Zelda-the-story-of-pricess-and-knight-in-this-era/#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叫电梯按钮标识是个语素残缺的设计</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6/22/elevator-button-design/</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6/22/elevator-button-design/</guid>
<pubDate>Thu, 22 Jun 2023 15:57:54 GMT</pubDate>
<description><p>起因来自这里:<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h4y1X752/">小张手把手教你 怎么坐电梯_哔哩哔哩_bilibili</a>。如果你之前在网上看过这位 Up</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起因来自这里:<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h4y1X752/">小张手把手教你 怎么坐电梯_哔哩哔哩_bilibili</a>。如果你之前在网上看过这位 Up 主的内容应该知道,她之前做过一些“科普家常便饭”的视频,比如如何坐高铁、如何坐飞机,对于祛除精英主义的俯视很有帮助。不过今天想说的是另一件事,灵感来源于视频下方的评论:</p><blockquote><p>还有个事儿我觉得需要说一下,按那个上下键的逻辑是你要上楼就按上,你要下楼就按下,我妈以前觉得是要让电梯下来接她,所以每次在一楼都按下,导致好几次上了电梯后得先去躺地下室再上楼!</p></blockquote><p>至少我的确犯过一样的困惑——尤其是在早高峰发现上下按钮每次都是同时被按亮的时候。在炎热的夏天晚上复习完日语语法下楼扔垃圾的时候,我盯着亮起的指示灯发现分不清它的含义似乎并不是大家的问题,而是它本来就没有说清楚。对于一个只有“上”或“下”的指示,你只知道它的动作,但既不知道它的主体,也不知道它的客体。换个语言学的说法,这里只标识了谓语,完全没有写主语和宾语。所以到底是我和电梯谁上来,从一开始就没有包含在这个符号设计里。</p><p>一句意义明确的指示——如果它是主谓宾结构——那至少需要三者中的两者,剩下的一个是语言不必说的隐含背景(或者你可以用统计学的说法说,它的自由度只有 2)。比如我们走进电梯门,去看开门和关门的标志设计,它有“开”或“关”,以及有些用两条竖线表示的“门”,或是即使更抽象一点只有两个箭头,但它和眼前的两扇门对应得很好,于是到底是谁在被操纵也很符合直觉。</p><p>尤其是,当我们操作一个机器上的按钮时,人们通常会把机器当成客体,所有的操作动作作用于其上——这也是交互语言的隐含信息。但是叫电梯的按钮正是恰恰相反的,“上”或“下”的按钮并不操作电梯本身,而是指示人的动作然后电梯应和,人少见地成为了按钮的客体(想象一下电视遥控器的音量调节,或空调遥控器的温度调节,更能意识到它们是如何相反)。于是在这个本身语意不清又反直觉的地方,会迷惑于它的含义就没有什么奇怪了。</p><p>同样的设计问题在某些在线会议平台上也一样见到过,你永远也搞不清静音按钮是表示动作还是表示状态,按一下到底是打开声音还是关掉声音……这同样是个只有动作没有主客体的标识,到底是“我静音电脑”还是“电脑正在静音”。不过聪明的产品经理早就发现了这个小问题,现在它已经变成了这样:</p><p><img src="Online_meeting_mute_button.png" alt="Online Meeting Mute Buttons"></p><p>好在“解除”和“开启”这两个动作现阶段只有人能做,我就不会怀疑是不是电脑解除自己了。</p><p>接下来,那么为什么叫电梯按钮的功能设计成这样?答案是一个有趣但意识到之后很简单的优化问题——因为指示人的去处会给电梯两个信息:我在哪里,以及我要去哪里。如果只是把电梯叫过来,它是没办法知道我们要去哪儿的,也就是说它只能知道“我在哪里”这件事。带着多一个信息的系统才可能在乘客不要去的方向上不停下来从而提高效率。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需要把电梯叫过来,只需要一个按钮就够了。</p><p>意识到这一点,我发现它是一个虽然容易令人迷惑但却很聪明的设计——如果它的图标能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更好,如果可能的话——那种只强调符合用户直觉的思路实在是太过“互联网”。使用工具本身当然是应该思考和学习的,总是在说 Don’t Make Me Think 的产品,可能只是像滑短视频一样想让人上瘾。这也再一次说,看似科普家常便饭的内容一样很有价值,保持好奇心和思考是一件让自己不被工具变成客体的重要的事。</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8%80%83%E3%81%88/">考え</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8%AE%BE%E8%AE%A1/">设计</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3/06/22/elevator-button-design/#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如何把互联网文章保存到本地</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2/11/09/save-locally/</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2/11/09/save-locally/</guid>
<pubDate>Wed, 09 Nov 2022 08:09:15 GMT</pubDate>
<description><p>各位老朋友们最近应该遇到了一样的烦恼,发在某编平台上的历史文章突遭删除,徒留红色惊叹号以示惊醒。这些年见过被删除的文章太多,以至于自己对着丢失的链接变得麻木没有什么感觉了。不过看到有群里的朋友出来质疑,还是带着钦佩和感叹,果然还是有人觉得不对呢,自己这些年真是越来越犬儒了。</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各位老朋友们最近应该遇到了一样的烦恼,发在某编平台上的历史文章突遭删除,徒留红色惊叹号以示惊醒。这些年见过被删除的文章太多,以至于自己对着丢失的链接变得麻木没有什么感觉了。不过看到有群里的朋友出来质疑,还是带着钦佩和感叹,果然还是有人觉得不对呢,自己这些年真是越来越犬儒了。事情发生在记者节当天,就显得更为吊诡。执行者或有的无奈我并非不能理解,理由各位接受与否见仁见智。各位应该知道报刊媒体的过刊在图书馆是有一席之地的,毕竟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本着还是不要犬儒的想法,给各位提供一些保存互联网文章的小方法,还可以用来看家护院。</p><p>暂不说东西消失是因为什么,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地方。简单一点的话,可能存储服务器突然不再续费,可能网站突然倒闭、服务突然关停,可能被不知何方神圣的黑客突然骇入然后遭到删除……把时间放得再长远一点,存储介质的进化速度可能并不支持它作为保存历史资料的有力载体。如果 80 年代的博物馆留下了保存珍贵资料的 3.5 寸软盘,今天拿到它的人大概要对着它绉绉眉头了。同样的问题据说来自故宫博物院,试想一下文物录像可能一代人才有机会录制一次——多半在修复它的时候——下次需要的时候它可能是 VCD 或者录像带。(<a href="https://bowuzhi.fm/episodes/206">206. UP主极限挑战:在故宫一周拍五期视频 - 博物志</a>)预期保存在互联网甚至自己手里的东西有一天再也打不开,是相当合理的想法。<a href="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21/06/the-internet-is-a-collective-hallucination/619320/">The Internet Is Rotting</a>(这篇文章在我这里的打开速度奇慢,但是终究还是能打开。不禁让人怀疑是不是某种 Rotting 的隐喻。)</p><p>各位都应该体会过创作就是自己身上带着阵痛诞下的一块血肉。如果你也很珍惜自己的某一部分的话,那应该把最完整的版本保存在自己手里是不用再赘述原因的事实。不管是微博、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存在别人服务器上的东西就终归不是自己的,或许各位在实际生活中也多少有所体验。如果之前没有在意过,那这次之后的教训和遗憾应该足以提醒我们了。而对于我们喜爱的以资未来重读的文章,自然也有保存下来万无一失的理由。巧合的是某几位中文自动化领域的前辈们最近更新了一系列保存在线文章的方法,于是在最后整理给大家。希望各位未来也少留遗憾。</p><ol><li><a href="https://utgd.net/article/8492">一种将线上内容精简格式后保存到本地的方法 - #Untag</a>:需要一台 Mac 电脑和 Safari 浏览器。如果喜欢简洁的排版就可以选择这种方法。</li><li><a href="https://utgd.net/article/8609">剪藏网页到本地的自动化思路(以 Keyboard Maestro 为例) - #Untag</a>:上面一篇文章的自动化方法,用到 Keyboard Maestro(一款自动化软件)。</li><li><a href="https://utgd.net/article/8668">剪藏网页到本地的轻量化思路 - #Untag</a>:只有用 iOS 的网页长截图就能搞定的简单方法。我们都知道设计和排版也是不容置疑的珍贵的创作,那你可以用它尽量保留页面全貌。</li><li><a href="https://utgd.net/article/8929">如何保存 Twitter 上的长推文到本地 - #Untag</a>:同样用 iOS 设备就能搞定的简单方法,遇到值得收藏的好 Thread 就可以顺手保存了。</li></ol><p>最后如果有现在负责了删除和保留的成员们看到了这篇文章,应该说这件事也并不怪你们,所以请不必有什么自责。当初有幸和另几位朋友接手和重整过平台,对于它也不算没有感情。但随着之后的名字一再更迭,就逐渐明白那东西其实并不是自己的。“守护好 xx”之类的家族制话语也不该压在大家身上,但守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是值得的罢(笑)。</p><p>最后的最后,各位好久不见,和大家远远地打个招呼,祝好~!</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6%97%A5%E5%B8%B8/">日常</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2/11/09/save-locally/#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如何打碎正义</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2/07/30/%E5%A6%82%E4%BD%95%E6%89%93%E7%A2%8E%E6%AD%A3%E4%B9%89/</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2/07/30/%E5%A6%82%E4%BD%95%E6%89%93%E7%A2%8E%E6%AD%A3%E4%B9%89/</guid>
<pubDate>Sat, 30 Jul 2022 05:42:15 GMT</pubDate>
<description><p>打碎正义最快的方法,是建立一套新的正义。</p>
<p>如果八小时工作制是一种痴人说梦,那么 996</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打碎正义最快的方法,是建立一套新的正义。</p><p>如果八小时工作制是一种痴人说梦,那么 996 的正义原则便是现实如此。如果一份艺术作品赚不到钱或流量,一家商业公司的最终正义是盈利即正义。如果一份工作本身需要侵吞人的自由或尊严,那么为了赚钱不得不如此便是新的正义。如果一份感情 <a href="https://weibo.com/5652298665/LEn5guhWB">并不幸福却无法脱身</a>,那么稳定的关系、不要自私和礼法责任便是凌驾于个人幸福上的更强权的正义。当人们说“赚钱嘛不寒碜”,那就是说他们本身知道自己在一个正义体系里做着寒碜事,然后在金钱的正义里为自己开脱。</p><p>如果一套新的正义在更普遍的意义上难以维系,便先缩小它的范围。如果更普世的范围内工时是需要被遵守的,人是需要被尊重的,那么就建立一套“职业标准”,规训身在其中的人——不符合标准的人自可以被赋予不职业的差评被踢出——无论这个标准在普遍的道德意义上出现哪些违背常理的自治权,都可以在它运行的范围内被赋予无需证明的意义而被遵守。所以跳出圈子时候奇怪的数据刷榜、奇怪的咖位排序、奇怪的行业礼仪和奇怪的特权规范,都在进入一个圈子后变得无比正确显得不得不为之。</p><p>所以,打碎正义的有效方式不是论证它多么错误,而是建立一套更“对”的正义价值——或许更现实、或许更便利、也或许逻辑上毫无关系——把人钳住,或是自求新的心安理得。无论是意识到后视而不见,或是从一开始就从未发现另一侧。</p><p>当然这并非鼓吹绝对的正义观。价值多元和论证选择本身是现代性的表现之一,更毋论常会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但在纷繁的世界里,个人选择变得更加需要理性洞察并弥足珍贵,多元也并非是为了模糊是非和作恶的借口。不如说,先验价值的选择因为难以通过逻辑论证,本身更需要人的坚守,不至沦落到任何简单的、自利的、偏狭的范围之内,或是被反明显事实的正义规训和异化。</p><p>至少还有分辨对方在混淆视听和选择说“不”的自由。</p>]]></content:encoded>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2/07/30/%E5%A6%82%E4%BD%95%E6%89%93%E7%A2%8E%E6%AD%A3%E4%B9%89/#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动森》一周年:创造的世界和世界的创造</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1/03/18/%E5%8A%A8%E6%A3%AE%E4%B8%80%E5%91%A8%E5%B9%B4/</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1/03/18/%E5%8A%A8%E6%A3%AE%E4%B8%80%E5%91%A8%E5%B9%B4/</guid>
<pubDate>Thu, 18 Mar 2021 04:32:13 GMT</pubDate>
<description><p>今天是 2021 年 3 月 18</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p>今天是 2021 年 3 月 18 日,距离任天堂游戏「集まれ!動物の森」(《集合吧!动物森友会》)发售快一年的时间,任天堂推出了周年游戏更新。去年这个时候,这款慢节奏的休闲游戏在疫情期间的突然爆火,以及接下来带来的主机售罄风潮仍然历历在目,又多少让人疑惑。</p><p>好游戏的意义自不容分说。于今天,游戏除了娱乐性本身,又作为一种可交互的艺术形式,甚至比传统的影视作品更能直击观众内心。但我并不怎么玩游戏,在我有限的游戏经历里,让我深刻意识到这一点的是台湾独立游戏厂牌雷亚的 <a href="https://www.rayark.com/g/cytus2/">Cytus II</a>。这款设定在未来世界的音乐游戏,除了音乐本身带来的高沉浸,还有让我颇感震撼的网络透视。</p><p>游戏的构建和小说或电影类似,作者成为世界的上帝去构造这里,并在这样的世界里去表达些什么、给玩家带来些什么。显然,主打模拟经营的《动物森友会》更需要构建一个真实的世界,构建一个真实得甚至有些让人麻烦的世界。(不过我并不喜欢“模拟经营”的说法,至少在汉语里“经营”让人觉得紧迫和功利,所以我更喜欢叫它“模拟生活”。)</p><p>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构建一个真实世界,就要构建一个足够真实的世界。一个足够真实的世界本身就充满了各种麻烦:装修就要去仓库里取家具、DIY 就要回仓库里拿材料、试衣服就不能一次试好多件……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物理世界的理所当然。如果模拟生活能够逾越它们,那便不是模拟生活,而是魔法生活。电子产品养成了人们的精神洁癖,但认为世界本该是一触即达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何况人们今天应该意识到,这种一触即达正带来网络中间商的盘剥。这何尝不是一种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侘寂">侘び寂び</a> 呢?</p><p>当然,世界各地的玩家们喜欢动森并不是因为动森给他们带来了足够多的麻烦。动森的魅力依然来自恬淡生活和无限创造,一如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E41157GX?t=24">首发广告</a> 中所说,「何もないから、何でもできる」(正因什么都没有,所以什么都可能)。一切构建起于自然,山川河流皆可再造,随玩家的心意慢慢建造出他们心中理想的样子,体验一次成为这个世界的上帝。悠闲是现代人的奢侈,对美的塑造与欣赏是人类自古的本能。这些毋庸赘述,我想再说的是更具创意的“二次创作”们。比如尝试使用动森拍摄 <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ElU5p34fQ&t=8s">「君の名は」</a>;尝试家具们完全不同的用途去构建视觉错觉上的新设计:比如使用毫不相干的家具建造的 <a href="https://twitter.com/NqhhMlCiRL2GTIg/status/1368029266068217856?s=20">桃花公主城堡</a>,或 <a href="https://weibo.com/3487079360/K6LekBASn">把露脸看板做成门</a>。后者尤其是一种对家具原有意义的解构和新意义的再造,让原本已经有无数家具的游戏变得愈加无限可能。这难道不是与 ACG 爱好者们的“二次创作”内涵相通吗?</p><p>从更宏观的意义上说,人类的所有创作都是“二次”的。我们必须遵照这个世界的物理法则,利用我们有限甚至残缺的感官和大脑去理解和创造任何事物。于是创造本身便是受到制约和打破制约的过程,这些一次次的“不破不立”正是创意的来源。游戏吸引人的不光是创作后的成果,还有这些创作过程中无数的灵光时刻。</p><p>当然,流行文化的意义在于流行,而流行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在被疫情隔绝的日子里,游戏让无法在现实世界中相见的朋友们在另一个世界中得以相见。“岛”的意象既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悠闲,又是隔绝后激发联络冲动的暗示。共玩一款游戏是如此美好,以至于我们被鼓励去陌生人的岛上销售大头菜、交换礼物甚或随意地闲逛——即使对方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不要紧。动森本身又是跨文化的,你可以收集代表各国文化的家具物品,把自己的小岛建设成任何风格,或在同一座小岛上容纳一个世界。它在说世界任何地方都并不遥远,只要出门左转,搭一班 DoDo 航空。</p><p>于我自己来说,玩动森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锻炼自己薄弱的图形审美。但很长时间,我都囿于“锻炼”的想法和不愿查攻略的习惯不肯查看其他人的设计,但这实际上只带来了创意的匮乏和枯竭。或者说,创意需要的是激发,这和观看游戏攻略的意义不同,亦如没有美术学习却想画出一幅美丽的画一样。这又是在说,交流本身的含义,以及对他人的创作“不破不立”的含义。</p><p>所以,这些就是我喜欢动森的原因,或许也是世界上的无数其他玩家会喜欢它的原因。它并不是冒险通关游戏的爽快和达成感,而是节奏缓慢的平行世界的生活。在残缺的世界里不断打破和创造,在悠闲的生活里和朋友们联络和嬉闹。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任务催促着你。世界四处都与我有关,又可以四处都与我无关。</p><p>何もないから、何でもできる。</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8%80%83%E3%81%88/">考え</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6%B8%B8%E6%88%8F/">游戏</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1/03/18/%E5%8A%A8%E6%A3%AE%E4%B8%80%E5%91%A8%E5%B9%B4/#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item>
<title>关于 VTuber 的补充讨论:真实、陪伴拆解与塑造流行</title>
<link>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1/02/09/%E5%85%B3%E4%BA%8E-VTuber-%E7%9A%84%E8%A1%A5%E5%85%85%E8%AE%A8%E8%AE%BA/</link>
<guid>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1/02/09/%E5%85%B3%E4%BA%8E-VTuber-%E7%9A%84%E8%A1%A5%E5%85%85%E8%AE%A8%E8%AE%BA/</guid>
<pubDate>Mon, 08 Feb 2021 16:45:52 GMT</pubDate>
<description><blockquote>
<p><em>头图来自日本 VTuber <a href="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miitqNY3nyukJ4Fnf4_A">月ノ美兎</a></em>。</p>
<p>似乎是主题</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CDATA[<blockquote><p><em>头图来自日本 VTuber <a href="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miitqNY3nyukJ4Fnf4_A">月ノ美兎</a></em>。</p><p>似乎是主题 Bug,移动设备的阅读过程中如遇滑动卡顿请双击屏幕。敬请谅解。</p></blockquote><p>年初的时候,为了回顾在 B 站做 UP 主和观众的一年,写了这篇 <a href="https://caoyu-yiyue.github.io/2021/01/17/UP-主、视频创作、技术与虚拟主播/">UP 主、视频创作、技术与虚拟主播</a>。最近因为一点机缘巧合,又讨论和思考了不少关于 VTuber 的事情,加之上一篇文章并非是针对 VTuber 的独立讨论而是泛泛地写了很多主题,这部分的想法也有一些没有写完。于是加上之前的想法和新近的想法,在这一篇里做一些冗长的补充讨论。当然,煞有其事地分析某个领域的事好像自己懂得有多多,常常让我觉得自己令人讨厌和不懂装懂。作为观众,对不懂的领域指手画脚的心态也是夜郎自大。所以如果能够抱着娱乐的心态看完我说的这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将十分感激。</p><p>这篇文章也是 <a href="https://caoyu-yiyue.github.io/2021/02/04/近期更新计划/">未来的写作计划</a> 中的其中一篇,如果对其他主题也有兴趣欢迎来看看。</p><h2 id="关于直播流行的补充说明"><a href="#关于直播流行的补充说明" class="headerlink" title="关于直播流行的补充说明"></a>关于直播流行的补充说明</h2><p>在之前的文章中,尝试解读为什么主打直播的“直播势”会替代先前的“视频势”成为主流时,基于直播带来的亲近感、真实感,和动漫爱好者的近距离社群文化的暗合,给出了一个类似于文化心理学的解释。但不从心理学的角度而单论作品来看,“视频势”频道主们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的问题便是:VTuber 视频和传统动画到底有什么区别?</p><p>无论是只能做到有限动作的 Live 2D 还是能够灵活活动的完全 3D,都不是有了 VTuber 才有的新技术。在这之前,应用这些技术制作的游戏、动漫作品比比皆是,而且质量似乎也要比 VTuber 作品的要高。如果观众认真反思就一定会提出类似的问题:这不就是把动画换个形式做一遍吗?至少从 Overidea 某次的直播里也可以推断,早期的不知哪家公司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做出了“更换中之人也像动漫更换声优一样普通”的决策,结果意外地遭到了观众们的抵制。</p><p>我们几乎可以从直觉上感觉到,VTuber 和动画是不同的,我想探索的是究竟哪里导致了——至少是我们感觉上的——不同。于是我又不得不回到心理学(狡い)。除了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的对于人物的“整体认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共识奠定了 VTuber 与动漫人物区别的基础——即前者真的是个活人,后者真的是完全虚拟的。这种“活着的真实的虚拟人”的观念,正是最初的频道主们试图塑造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名字上强调“虚拟”,但这是一种“技术发展到很高程度的虚拟,是几乎可以和人一样的虚拟人物哦”。这种“虚拟”的价值正是不断藉由它们的真实性来得到体现的,以彰显我们所能做到的“虚拟”的最高境界。这导致了在人物的表现、内容的策划上不停地向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靠拢,以达成这种“真实感”——例如说话的方式与人一样(而不是表演性质强烈的台词)、经历真实世界的节日或活动、排演真实世界会出现的电视节目、把更换人物模型叫做「新衣装」(新衣服)等等。观众们真的知道或至少观念上认为这是个真实的人,又同时知道或者观念上认为这是个虚拟的人,于是 VTuber 带来的是一个“活起来的动漫人物”,比传统意义上的动漫人物离人更近了一步,于是构成了一种崭新的娱乐或审美上的趣味。</p><p>强调这个动漫人物真实活着的最好方法,便是它和观众在同样的世界、同样的时间一起做着某件事,还会时不时地和观众直接互动。直播为这种“活”带来了更加真实的一大步。视频构建的“真实”于是不得不退居其后,成为了内容上好像不如动漫作品丰富,真实性上又不比直播的一种“录播”。在平价的 Live 2D 面部捕捉普及之后,加带着直播行业的发展,直播势于是如虎添翼愈发成为了这个小市场中的主流。</p><p>如上的讨论多多少少有点儿马后炮的意思。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去找千般万般的原因都可以。或许只是 Live 2D 太不自由让新出现的人们只能直播,或许只是直播的人们运气好……事物发展的原因自然不会只有一个。而且,视频或直播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只能说有些特质上的不同。不过可以做个大胆的不负责任的预测:如果有朝一日增强现实普及,虚拟主播真实感的下一步或许是“来到你身边的真实感”,当然要想好怎么控制观众不摘下眼镜看到真人才行(笑)。总之,它的价值正来自它的“真实”,而不是虚拟。</p><h2 id="“陪伴感”拆解"><a href="#“陪伴感”拆解" class="headerlink" title="“陪伴感”拆解"></a>“陪伴感”拆解</h2><p>前段时间被问到的问题之一是:“看虚拟主播的情感诉求是什么?”正如之前说过的,直播是情感或感受意义大于理性意义的内容呈现形式,否则它一定因为内容密度过于稀疏被理性人抛弃到破产了。但涉及感受便常常难以回答,人类常常是先有了感受然后尝试用理性框架在模糊范围内“套圈儿”,不论拿哪个“圈儿”套也只能套中其中一点的范围,并且用了再多的“圈儿”也难以保证完满,“圈儿”与“圈儿”之间又好像有重合的地方。对感觉的描述是感觉不得不跌落到语言中的产物,我似乎是条件反射似的在即问即答中回答了“陪伴感”。但这个囫囵的概括让我左思右想也很难描述自己的感受,于是有必要对它进行更多的反思才好。事先说明,如下的讨论大部分针对的是直播,而非剪辑视频。一方面因为 VTuber 多是在直播的,另一方面是视频的“陪伴”远不如直播来得强烈,所以后者更需要反思。</p><p>首先是,意识到“陪伴感”的重要首先需要认识到某种需要被陪伴的感受,但显然我可以举出很多反例,比如某些定番直播会在每周五开始,某次特殊直播提前预告好举行,我只是明确地知道自己想看这一期的节目才按时打开收看,这显然和要不要被陪伴没什么关系。如果同时有家人或朋友在身边我也并不孤独,甚至因为考虑到剥夺了他们需要我陪伴的时间于是干脆不会看视频或直播节目。其次,我不排除有些时候是需要“陪伴”的,比如现在一个人写文章但屋子里安静得出奇的时候。但究竟是哪些元素带来了直播能够带来的这种“陪伴”,以及为什么一些观众选择虚拟主播的“陪伴”而不是真人主播,要比止步于模模糊糊的“陪伴感”更有意义。</p><h3 id="即时性"><a href="#即时性" class="headerlink" title="即时性"></a>即时性</h3><p>讨论直播为什么会带来所谓的“陪伴感”,这首先让我想到第 75 期的一天世界:<a href="https://yitianshijie.net/episodes/75">Episode 75: 阔别二十年的电视</a>。在这一期里,提到了打开电视任由节目播放是一种“受虐”的状态。而之所以能够达成这种受虐,首先要提示电视节目是带有某种“主动性”的,它会通过它的表现与人的精神活动产生联系,同时它要播放什么并不由观看人作出选择。应该说,在一个人的房间里,电视也是可以提供“陪伴”的。这是“陪伴”的首要前提,即必须是具有“能动性”的物品、节目或生物才可能造成类似的“陪伴”。我不会说我手边的水杯、桌子能陪伴我,除非我主观上赋予它们人格假设(变成我观念上的虚拟人物)。言听计从的是物品或机器,无法控制的才像是“活的”。这种“能动性”暗示的另一个意义是,它是即时的,即随时和同步发生的,不会因为我按下暂停键就停止等待我回来。我不得不说,我很怀疑人类对“活”、“鲜”、“生”的概念应该是在演化论的角度在心理上与时间距离是有关系的,即我们都知道“活”是在同一时空下能保持自主活动,新鲜是一种刚刚采摘的、猎杀的食物的特性,直播正是这种“鲜活”的极致。它不是在过去的时空中被削下保存的一块儿,而是现在的即时时空中活着的片段。英文中的 Live 和日文中的「生配信」都在提示这一点,“直播”一词却把它抹去了。在以上的意义上,电视节目和直播带有着相同的模式,从而能够在“主动性”和它暗含的即时性上被赋予近似的人格或“活物”格,从而给予人被陪伴的感觉。</p><p>这种主动和即时性带来的另一项意义是未知,而未知本身又是激发期待的要素。今天的脑科学研究中认为,“多巴胺”正是对于期待的反馈,而非对于快乐本身的。类似的现象可以看到人类的盛大节日都是在真实节日的前一夜,而节日当天往往缺乏了最初以为的热情(例如平安夜、万圣夜、跨年夜、除夕)。一类有趣的直播便是一种反复的即时期待和反复的即时快乐的重复,这二者又常常相互激发,因为之前带来的好效果带来之后更高的期待,然后兑现新的快乐。类似的直播方式可以举出的例子包括 B 站 Overidea 和进击的冰糖的直播,通常都可以切分成一个个小段落,然后在小段落里达成好笑的段子,然后会在接下来的直播里不断找到并完成新的好笑的主题……因为即时性和弹幕的高互动,总是可以一直抓到相似但又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同样的模式下也能保持不错的效果,观众也会因为一直期待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而舍不得退出直播间。</p><p>即时性的另外意义,来自于最近高铁上新听的 《迟早更新》第 147 期 <a href="https://podcast.weareones.com/147">关于若干直播问题的讨论</a>:“电商直播是一种 ‘Porn’。”首先这里一定要说明,这不是任何贬义词。关于 Porn、情色、エロい这几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的意思具有微妙的甚至完全的不同。例如,在歌手大塚愛的 <a href="https://twitter.com/ai_otsuka99/status/1193876841347440641?s=20">这篇推文中</a>,夸赞乐手亀田誠治的贝斯演奏「エロさ」。显然,很难拿类似的汉语对应词对人表示夸赞。所以在这里,我觉得称直播带着某种「エロい」是更为合适的说法,它应该是一种对人本身的自然审美,而不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尽管现实上它会令很多人产生道德上的不安)。这期节目中所讲的是电商直播,以及论证电商直播的强实时性和观看回放无意义,与 Porn 只在当下有意义的相似,进而论证直播的“耻感”来源。侧重内容的 VTuber 直播不必被推到录播无意义的极端,但录播的意义的确大打折扣。它存在着即时性带来的这类「エロい」以及由于虚拟人物和其背后的动漫文化赋予的另一种「エロい」。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直播里的真人需要美颜,为什么类似形式的女性主播们会多到集合成一个分区,为什么直播的观众常常会对不看直播的人羞于提起自己看直播的行为。不容说,「エロい」自然是某种自然和真实存在的审美,这是直播所能给予的另一番意义。</p><p>而 VTuber 又从动漫文化中借来了一种新的「エロい」。应该说,「エロい」、「萌え」、「無口」等等,都是动漫作品经常使用的元素,而后者这几种不同的人物特质又都是不同类性格上的「エロい」的体现。对动漫人物的「エロい」是无需对真人负责的,同时又是任你摆布的(如二次创作)。VTuber 不仅带着这些动漫里原有的元素,又同时带有“身体”与“灵魂”的区隔。而这种区隔本身又造成了对“身体”这一整全人类要素的提纯,提纯便是强调,对虚拟“身体”的注意力又反过来加强了对它的「エロい」认知。与此同时,因为与真实人物的区隔,对虚拟人物进行的「エロい」审美,又同时卸掉了道德上的负担——毕竟那是虚假的人物,而不是真的会冒犯到某个现实的人。但正如如上所说,VTuber 是“真实”与“虚拟”的叠加态,这种对虚拟人物的「エロい」又会不经意间过渡到一个至少观念中的真人上,但你又知道那是一个塑造的,观念上的,实际上是假的的人。</p><p>这种通过崎岖的认知达成的「エロい」,一方面带着动漫传统和对“身体”的强调提高了强度,另一方面又因为虚拟和区隔降低了道德上的不安,从而达成一种新的轻松的、降低了“耻感”的心理满足。这正是我认为观众们选择 VTuber “陪伴”而不是选择真人主播的原因之一。这里不必面对真的人,而是降低为抽象化的、玩笑化的「エロい」,形成一种程度并非如此强烈的精神陪伴。这也似乎解释了“伦理梗”例如凑 CP、“你是个好人”等等为什么在这个圈子里好玩儿,毕竟这背后也是某种「エロい」。</p><p>关于即时性带来“陪伴感”以及即时性带来的其他额外感受,目前就要止于如上的讨论。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被即时性带来的东西,留待以后想到再继续补充好了。</p><h3 id="互动"><a href="#互动" class="headerlink" title="互动"></a>互动</h3><p>在上面论证“主动性”是带来“陪伴感”的前提时,举出了电视作为某种主动性个体的例子。但网络直播超越了电视节目的一点是,它又带来了即时的双向互动,使得直播这一载体比电视更像是一个“活人”了。</p><p>我们常常听到,家里的孩子们如果外出求学或上班,会让父母养一只猫或狗之类的,让这样的小生命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我们自然也知道,这样的陪伴肯定又是不如一个人的。我们和小动物们的交流有限,也难以完全地达成互动,于人就又不一样。电视就像是陪伴你的自说自话的小动物,网络直播就像是个能陪你和懂你的真人。</p><p>关于“活着”为什么对于陪伴感重要,如上已经做过相当冗长的论证,这里就不再反复赘述。但互动的意义在于它把“只要‘活着’就可以有”的陪伴提高到了“对面是个人啊”的有等同智力水平对象的陪伴上。所以,强互动和有趣的互动,常常会带来更有趣的直播,也会激起各位观众送礼物或是打付费的醒目留言的欲望。例子又要举出 Overidea 和进击的冰糖,他们经常可以完成毫不准备而直接靠弹幕互动展开的直播,这甚至不光是“陪伴”,而是和一个普通朋友的交流方式差不多。</p><p>由互动引申开的内容,首先包括参与和构建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和我在这里写文章、我达成了某种成就、我在某个游戏里的个人操作很优秀等等能够带来相同的快乐。同时互动自然也能带来新的未知和期待,它们的作用也在如上说过了。不过和真人互动会带来新的乐趣,这和我在这里对着呆巴巴的电脑打字又不相同。</p><p>如果你曾经在类似的有日语环境的中文社区里待过,一定看到过“届到了”这种说法。它来自于日语的「届けった」,表示某种想法、语言、情志或物品等被成功传达给对方了。和 VTuber<br>互动就是一种惯常的能够被这种“届到了”的喜悦描述的行为。它包括两点,一是期待可以“届到”的那种忐忑和兴奋,二是真的“届到”的那种满足感。前一种依然是某种期待,所以我想着重说的是后一种。</p><p>正如“虚拟”的价值藉由它的真实性得以表现,“届到”的价值正来自于我们首先认为“很难届到”。在一个粉丝数超过几万甚至达到百万的主播面前,能够把自己的作品、话语或心意传达给对方看,这自然是十分不容易的事。它意味着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意味着自己的喜爱有了回应,还有十足的幸运。当然,作为观众的基本分寸自然是不要虚妄地给这种感情过高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这种“届到”通过 VTuber 本人让观众成为了目光焦点。把场景放置在直播中,当主播回应了你的弹幕内容或礼物时,你又知道此时此刻有几千几万的观众在同时看见你,这自然又是令人兴奋的。这件事情的反面是,主播可以利用你的互动内容展开他的直播。上一篇文章里已经说过,直播是和游戏一样的高互动形式,主播和观众都是一场直播的参与者。但这只是事实上的后验结果,我想还有一些认为“直播间是属于主播的,直播是主播带来的内容”的观众存在,或者主播本人的确在权重上大于观众对直播的管辖权。于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他人正在呈现的内容的感觉也会是一种类似于“权力感”的愉悦。更进一步,当我们加之即时性和互动性的意识后,观众可以意识到“我正在改变无数的普通观众看到的内容”,“我不是一个普通的观众哦”的心理,会让这种影响内容的感觉变得范围更大、反馈更加即时和强烈。我相信,如上两点正是 Youtube 和 B 站付费弹幕“Super Chat”或醒目留言的心理机制之一,它除了满足一种比大量弹幕淹没更高效的信息沟通形式,还至少可以通过如上的心理引导观众付费。(此外,根据不同的感情程度付费不同的金额,是一种有趣的价格歧视,但为了不偏题太远,这里就不再讲这方面的内容了。)</p><p>如上论述了观众与主播之间的互动的结果,但应该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观众与观众也可借由弹幕机制在直播间内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直接的,例如观众之间的话语交流,甚至有些通过付费 Super Chat 聊天的观众也为直播间带来过意外的喜剧感。不过观众之间自说自话常常是不礼貌的,我们还可以考虑另一种交流,即间接的、交换一种你我同在看相同的内容、讨论相同的事的信息默会交流,而这种交流又是想象中的成百上千人的大规模交流。</p><p>这里请允许我断章取义地引用一段话,来自于李如一老师的 <a href="https://shop.vistopia.com.cn/article?article_id=KmLrE&source=article">《明日世界生存指南》15. 谈电影</a>。在论及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所带来的“灵光”时,作者写道:“(这)包括和很多人共处同一空间、专注望向同一画面的趣味……这其中,‘与他人共同观看’的乐趣在网络上被弹幕复制”。(但请注意接下来论及了弹幕的代价,请不要将其视为完全的复制。)但我想说的是,共看是一种趣味。共看到底会带来什么不同呢?首先在我们的心理学课程上论述过的,一旦意识到他人的注意,你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直播的特殊场域下,你或许会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或许会主动加入内容的讨论,或者也可能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发言被更多人看到而不会口无遮拦。其次是环境的影响,即热闹的氛围会让人也变得热闹起来,于是弹幕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热闹,观众也会越来越兴奋(打赏也会发生)。然后,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人的,尤其是来自于“我认为的同一类人”。正在观看同一直播的人,自然是“和我同一类的人”,这既让我察觉到同群带来的安全感,同时有这么多人正在做相同的事让我加强了自我认同。很多人的同时观看,更会带来“这是个好内容”的认识。甚至会出现,即使你自己对自己的喜好有所怀疑,但因为觉得很多人喜欢于是自己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的情况。此外要说,不显示名字的弹幕要比显示出名字来显得更热闹,因为它弱化了人数,强调了弹幕数量。即使直播间只有 100 个人但每个人滔滔不绝地发 10 条弹幕,但你也会因为不知道真实人数有一种“好热闹啊”的感觉。或许反思一下会明白这回事?但即时性意味着“来不及细想”。</p><p>我们已经说过主播与观众的交流、观众与观众的交流,但更应该意识到这几种交流是无时无刻不在同时发生的,是主播和观众 1、观众 2……观众 1000 之间的群口交流。这意味着另一点——弹幕是一种崭新的观看方式,也是一种崭新的内容方式。习惯了弹幕环境的观众,在更换了平台后有一种“没有弹幕就觉得缺点儿什么”的体验,正是来自一种观看习惯更换的不适。同时它意味着你的参与是必须发言的,而不是类似坐在影院就能达成的共看,这造成了喧闹和对内容的打扰,但同时造就了新的内容——例如鬼畜区的机智弹幕带来的喜剧效果往往会不输视频本身——甚至可以说没有弹幕的视频和有弹幕的视频是两件作品。这在直播上的反映会更明显。2020 年 4 月 4 日 清明节,B 站全站关闭直播,在 4 月 3 日晚上 23:55 分左右,B 站无预警突然提前关闭了弹幕功能,这导致还在 B 限直播中唱歌的日本 VTuber 物述有栖(爱丽丝)突然就没了弹幕反馈。不同于常见的弹幕姬卡顿,所有观众也无法发送信息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事。最终,物述有栖还是在“希望大家能看到”的状态下完成了最后一首歌曲的演唱然后赶在 0 点前下播(期间弹幕又恢复了一下)。目睹了这一段完全无弹幕的直播,它既奇怪又寂寞,你简直要怀疑之前把弹幕当作理所当然是不是搞错了什么?没有弹幕的直播到底是个什么奇怪的东西?</p><p>这对创作者同样值得提醒,即你认为自己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给观众的。在这一点上,剪辑视频天然输给了直播——它们在制作时完全不知道贴在自己视频上的会是哪些字,所以最终的创作权一部分丧失到了观众手里。在我自己制作视频时这一点体验尤其明显,我会尝试按照想象的弹幕修改制作方向,或通过内容引导弹幕指向,或人工制造会出现弹幕的节点。而直播者们就可以实时把握这一点。这又告诉直播创作者们一个值得记住的事实:弹幕是你可以运用的创作工具的一部分。如果清楚哪些内容会引起大家发送“草”、“awsl”、“kksk”、“hso”等等,请不要吝惜使用这一部分;如果和弹幕交流、互动、假装对线能够增添节目效果,请不要忘记加入这部分内容。正如上面关于互动、参与、气氛的作用的论述,提高交流程度会对直播很有帮助。</p><p>最后我想说明,“互动”和“即时性”一样,虽然带来所谓的“陪伴感”,但又带来和“陪伴”同等级的其他感受。我并不是想说它们和它们引申开的其他感受是比“陪伴感”次一级的,所以请不要因为行文结构误解。</p><p>在对“互动”这个概念论述的最后,我想引用一段来自于蘇打綠《冬 未了》赠送的厚得像本书的《蘇打志 9》中的话,也是作者吳青峰对于专辑中歌曲《博物館》的背景解说:</p><blockquote><p>想像在打烊後,空蕩的博物館裡,那些作品裡的故事發出的聲響迴盪在長廊裡……我們對著一幅畫思想是不是也隱隱約約能聽見它對你的思想投以遙遠的回音呢,你每一眼看它不同的感受,會不會換來不同的連結?有時只是附和、複誦;有時像是回應、另一種再詮釋;有時候,你彷彿真的聽見它的回答……</p></blockquote><p>虽然这还是一段断章取义,但作品、创作者、欣赏者……彼此的接触、碰撞、融合与内化,常常便是这样。</p><h2 id="“陪伴感”之外"><a href="#“陪伴感”之外" class="headerlink" title="“陪伴感”之外"></a>“陪伴感”之外</h2><p>如前所述,直播的确可以带来陪伴感,但观众并不一定是期望陪伴感而来的。因此,有必要对直播其他的作用做进一步的考察才好。其中一些已经在上面说过了,例如期待、「エロい」、共看的趣味等等,这里再补充一些还没有说过的。</p><p>首先自然是对内容本身的欣赏,这是观看任何不同形式的作品的基底。好看的东西无疑要保证质量好,在娱乐作品中保证内容有趣。歌回就是典型的内容质量高但趣味性不足的直播形式,毕竟单纯唱歌久了总会无聊(需要注意到一直不停唱歌的互动性是很差的),欣赏歌曲和观看好玩儿的聊天总是两种审美趣味。有趣的直播比如游戏、杂谈,前者来自于游戏本身就是好玩儿的东西,主播在玩儿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有趣行为等等,后者比如杂谈中发生的有趣的情节、不同主播间的联动激发等等。总之,内容本身一定是不同于陪伴感的一种满足。</p><p>接下来我要说,VTuber 塑造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似乎与上面的观点相反,直播不正是因为发生在相同的世界才变得“活起来”吗?但这里要说的是,任何作品甚至任何人都会构建出一个有着独特气质的世界,让你在沉浸到这个创造出的世界中时,感受到一种因为作品描述而带来的独特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它的好方法是对比自己观看不同作品的感受,以及体验观看一部作品后迟迟不能挥去的那种感受。通常来说,故事性越强、叙述越完整的的作品越会有这样的作用,直播并不是很好的方式。但我的确慢慢感到了一种新的世界塑造:它是一个只有快乐的、轻松的情绪,而丢弃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类烦恼的世界。这种氛围的塑造来自于各类轻松内容——游戏、唱歌、杂谈,也来自于整个观看的过程中观众自身的开心。而它的意义又因为它是真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再度加强,人们期望的不是一个完全虚假的乌托邦世界,而是希望一个自己能够活得到的快乐的现实世界。感谢 VTuber 是真的活人演绎的,如果是真的虚拟人物,那再如何的快乐也是与人毫无关系的。当屏幕中的人真实感到开心的时候,它暗示着人可以这样快乐地活着,甚至在工作中也能发自内心地快乐,生活还没有那么糟。这也是 VTuber 不同于真人直播的地方,它的那份虚拟又再度帮助它抛弃了真实世界中的那些不完美。</p><p>在塑造了一个世界的同时,VTuber 还带着些许的“魔法”。小孩子们常常会将身边的玩具赋予人格,自说自话地和他们游戏,仿佛那是他们真实的朋友。人们总是有让不可能变可能的欲望,在解释清楚其背后的原理之前,甚至就算明白背后的原理之后,这样的神奇也足以令人兴奋。让安静的动画人物活起来,这本身就来自人类原始的好奇,也足够引起技术爱好者们的兴奋了吧。</p><p>最后,还有 VTuber 作为普通人的亲切。这是一个还没有被职业化过分侵扰的行业,即使所谓的企业势也(至少在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明星的架势。这来自于她们主动分享生活细节、主动和观众插科打诨、在直播中和观众无顾及地交流等等。事实上,在高强度的直播中,想要瞒住个人特征而一直表演或装一个“人设”也是不太可能的,我想也没有观众想看这样的直播,这是对 VTuber 的那份“真”的强烈违背。观众们知道她们来自普通人,喜欢的也是和自己相似的普通人,这种亲和力正是频道主们的魅力。这里又要第三次举例进击的冰糖(请原谅),因为有有趣的投稿发给她所以私信过一次,即使几十万粉丝的她也像普通朋友一样自然亲切让我倍感惊讶,甚至有幸被邀请过帮她做过一点素材。今天大部分的 VTuber 或者主播们也依然是这样,直播间是和粉丝聊天分享的地方,而不是打算把什么东西自上而下地倒给观众的地方,动态、自搜、评论区也依然处处是她们的身影。(补充说明,并不应该对所有的 VTuber 都有类似的要求,我更希望的是真的流露而不是被迫的交流。)</p><p>我相信还有更多人在观看 VTuber 时有其他更多的感受。一时能想到的只有如上这些。我依然乐于不断反思自己的感受,或许未来会再补充,现在就先写到这里。</p><h2 id="XX-为什么会流行?"><a href="#XX-为什么会流行?" class="headerlink" title="XX 为什么会流行?"></a>XX 为什么会流行?</h2><p>这是最近讨论到的第二个主要的问题。老实说,这样的问题第一步就让我觉得难以回答,思考某件事物为什么会流行,其另一面往往是为了找到背后的要素,进一步“复制”这种流行。但互联网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并不比资本市场好多少,而互联网又没有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个体对互联网上的行为人信息知之甚少(岔开话题,这大概是互联网厂商攫取用户信息的关键)。讨论事物流行的原因,和讨论某支股票为什么上涨,进一步找到另一支有潜力的股票同样困难,由此发展为类似金融学一样的学科体系也不过分。</p><p>所以我虽然在这里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很确定我还得不出什么能说服人的完备的答案。接下来的东西只能是一些零散的思考和记录,以及一些可能的思考方向。</p><p>对于流行的首要认识应该是:流行不一定好,反之亦然。“好”的概念太模糊了,在创作的范畴内,可以定义为是否深刻、是否反应了我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否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等等。虽然不一定能给这种“好”下一个逻辑上的定义,但我们至少能够判断哪些是“好”的,哪些东西比另一些“更好”。不过在娱乐行业,事情要更复杂一点,让人觉得“乐”到底是不是“好”?可以看到目标又变了,让人觉得有趣的东西如果没有任何的深刻意义,是不是也是一种偷换了概念的“好”东西?</p><p>流行、好的、有趣的,这三个概念或有重合或有不同,是当下从事大众媒体行业一定要面对的权衡问题。好的东西不一定流行,甚至越好、越复杂的越不容易流行;有趣的事物要比深刻而复杂的更易流行一些,但所有的这些又都不必然。平台经手内容之后让至少没有主动找平台推广的人更难预料哪些东西会流行起来:观众会不会喜欢(而且达成一定量的观众喜欢)、会不会解构到始料未及的方向上、平台会不会推广,都成为不可控制的因素。</p><p>有一点理论可以拿来用。上社会网络课程的时候,我们讲述过诸如信息级联等等的传播模型,当一件事物的受众超过某个临界点,就会以难以预料的速度迅速自动扩张到极大的规模。它带来的启发意义是,流行本身会带来流行。类似的观点诸如,知名的艺术作品正是经由不断的重复曝光而变得具有价值,而不是相反。如果这样的模式成立,那它似乎降低了流行所要花费的成本,只要推到一个较小的值然后就会自然引爆。不过商业上一定会问:我投入多大的成本,达到哪个量比较合适?这大概需要一些数据上的总结。但如果假定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如上理论越成立,新人想要获得注意力的难度就会越大。问题又会变成,如何让还未流行的进入这个模式从而流行起来。</p><p>由于没有实际上的推广经验,如上问题我并没有什么切实感受所以也很难回答。不过平台今天的运作模式多少可以起到帮助,例如通过某些商业手段人工增加曝光(这里就不对它进行是否公平的考察了),通过数据总结一些模式等等。但按照如上的思考模式总有进入流量至上的风险,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重要的不是在“好”与“流行”间考虑今天要做什么,而是明确什么东西不可以做。比如一直以来有人让我统计掉粉数据,播放一定不会少,但我单纯因为个人偏好不想做——拿别人的痛苦当自己的素材,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我都心有不安。相关的,请看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U4y147ox">月之美兔不开会员频道的原因</a>。这势必造成流量和收入损失,搞不好会让自己面对生死存亡的问题,但我提醒自己这是面对作品的基本原则。我相信文化是有其固有原则的,在与经济原则冲突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做的是什么。</p><p>似乎说得太远了。但这应该是我不成熟的面对流行的态度:做好自己的作品,让它尽量有意义或尽量有趣,更好的情况下可以二者兼而有之,这应该是第一原则;然后选择合适的形式、合适的方式发布,增大被看见的机会,然后静待结果。这显得有点消极,但内容不止一期,从长期来看如果相信观众是能因为好东西而找到你的,或者你只在意这样的人,就会有机会通过某一次好的作品而流行起来。它另一点积极的意义在于,你可以选择正在流行的好的东西——只要不是坏的——作为主题或素材,这一点在互联网文化上的集中体现就是“梗”文化。</p><p>“梗”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有趣,在进入它之前它总是荒诞的、不能理解的、难以言说的,即使真的体会到它的乐趣你也很难描述这是为什么。VTuber 窗口带来的国际交流正可以很好地复现进入异文化“梗”的过程,例如正在孜孜不倦学习汉语的 <a href="https://space.bilibili.com/225347042">九重紫</a>。尝试归纳性地总结几条,“梗”的乐趣除了它的原出处有趣,还源于一种不协调感,一种“本不该在这个随机的场景下出现但是用这个固定的词语形容却意外贴切”的惊喜。它的作用正是来自于这种不可思议的万能,而在这些万能的场景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类解构与重造的乐趣,而这种随处可见的出现正加速了它更广泛的流行。再说一次,重复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塑造,即使不好玩也能变得好玩正是重复的魔力。你觉得好玩,于是我使用的时候明白你会觉得好玩,于是我也会觉得这很好玩——这就是“梗”。</p><p>用梗很容易但造梗很难,造一个人尽皆知的梗更是难上加难,其背后的原因正是流行难造。但如上的类似博弈论的共同知识暗示了一点线索:你必须沉浸在整个圈子里了解到大家的共同喜好,这些喜好会不停暗示你哪些东西是会流行的,然后你才有机会创造出新的流行。感谢我的室友们五六年的鬼畜熏陶,我才在上传视频的第一天就感觉如鱼得水。我想这正是冰糖这样 的 10 年 B 站用户和忠实 VTuber 粉丝作为中国 Vup 却大受欢迎的原因吧(抱歉第四次举例)。</p><p>这一部分写得很散乱,是时候总结一下了。在流行面前,创作者只能决定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这些必要条件需要长久的文化浸染以让我们找到目标。当然还是有一些方法加大流行的可能性,例如数据科学、多人联动等等,只不过这些方法都不能带来确定性。应该说,很少有这种好事能够确定地提高流行度。人们尽最大努力塑造一个个有趣的、有价值的频道,然后想办法被人发现,但最终也不能忘记参与“流行”塑造的还有数不清的观众们。从这一点上,塑造流行和直播很像,创作者总有一部分主动权是要交给观众的,创作是一种共建过程,越想控制所有要素,这件事情就会变得越发无聊而达不到目的。如果真的有什么可操作性的建议,或许参考直播加强和观众的反复互动会是好办法,主播之间的联动和互动也是一样的好办法。</p><h2 id="写在最后"><a href="#写在最后" class="headerlink" title="写在最后"></a>写在最后</h2><p>我一点都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写这么长。言多必失,想必里面已经诞生了不少实质性的错误和悬而未决的问题。我必须再度强调一次,不懂装懂让我觉得自己十分讨厌。作为观众,我尽量不越雷池半步讨论尤其是批判其他人的工作,我深知我看到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一个频道到底是如何运营的、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实际工作中在解决什么问题我都不知道。所以我尽量只写个人感受而很少有实际操作。我也完全明白我看过的 VTuber 只是无数 VTuber 中的一小部分,有趣的内容不止如上说过的形式。模式总是总结过往,创新非要不断打破现有的方式才好,我无比期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视频或直播能够带给我惊喜。还有最终,我孱弱的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经济学等等知识不足以让我有自信完成足够的分析。所以,如上如果有冒犯的内容,不胜惶恐,但请谅解。</p><p>但最后必须还要有一点总结才是。我们实验班的人大概都知道汪老师关于人的生活的三个维度——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如上的所有,包括“活着的人”、陪伴感、即时性、互动、流行……它们都在大声呼唤着直播不光是一种精神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不同于文学创作、音乐创作、视频创作,它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沾染着强烈的社会活动属性进入每一个直播者和观看者的生活。于是我们最终并不是只喜欢节目,喜欢一个换了角色也可以演出的剧目,而是会强烈喜欢上那个和你交流的真实的、带着她独特性格特质的人本身。社会生活正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人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她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直播的价值正在于主播、观众和更多的观众们不停传递着的真实情感。从视频创作转而制作直播的制作者们,以及习惯了观看视频而开始观看直播的观众们,这正是无聊的平淡如水的直播的另一层重要意义。以此出发重新考虑问题,很多困惑便会迎刃而解。</p><p>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p>]]></content:encoded>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categories/%E8%80%83%E3%81%88/">考え</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VTuber/">VTuber</category>
<category domain="http://caoyu-yiyue.github.io/tags/%E7%9B%B4%E6%92%AD/">直播</category>
<comments>http://caoyu-yiyue.github.io/2021/02/09/%E5%85%B3%E4%BA%8E-VTuber-%E7%9A%84%E8%A1%A5%E5%85%85%E8%AE%A8%E8%AE%BA/#disqus_thread</comments>
</item>
</channel>
</rss>